⑴ 厦门文化大全
1、这个是中秋博饼,是厦门的特色文化,
2、厦门市地域文化有什么特征?
厦门的文化特征可以说是很不明显,厦门也没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在这方面,它远不如它的两个近邻泉州和漳州。尽管厦门是福建的一部分,但此说至多说出了福建人的共性,却未能说出厦门人的个性。事实上,厦门人的文化性格和文化特征究竟是什么,只怕连厦门人自己也说不大清。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厦门人,保证连他自己也张口结舌,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周吴郑王来。其实,就连“厦门人”这个说法都成问题。人们一般并不使用这个概念,而称之为“闽南人”。
说不清当然并不等于没有,只是有些含糊而已。何况厦门的历史再短,也短不过深圳;而厦门人与泉州人、漳州人的区别,也还是看得出的。事实上,一百多年的风云变幻,已使厦门明显地不同于闽南的其他城市,也使厦门人与其他闽南人多有不同之处,只是少有人认真进行一番剖析研究罢
厦门多少有点像上海。
厦门与上海相似的地方很多。比方说,它们都不是什么古都、古城、古郡、古邑,而是近现代以来才兴起的新型城市;它们都远离中央政权,偏于东南一隅;它们都面对大海,被海风吹拂,海浪冲击;它们也都在国内较早地接收西方文化,较早地成为洋行职员和海外华侨的培养基地等等。上海和厦门,都是没有多少传统文化而更多现代文化,没有多少本土文化而更多外来文化,没有多少政治文化而更多经济文化(或消费文化)的地方。
厦门也有点像广州。
厦门像广州的地方不少。比方说,两地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开端口最早的通商口岸(广州又更早),都与海外尤其是南洋关系密切,都有许多华侨在海外大展宏图并回国回乡捐资投资等等。甚至两地的建筑也不乏相同之处,比如厦门中山路、思明路一带就和广州一样,也是“骑楼”式的建筑。
最温馨的城市
事实上,所谓“海上花园”或“风景港口”,其涵义并不仅仅只限于自然风光。厦门的自然风光无疑是美丽的。但厦门之所以美丽可人,恐怕还在于她很小、很安静、很清洁、很温馨。旧城小巧,新区精致,有着南方沿海城市特色的街道和建筑,都收拾得非常干净漂亮。
岛与人
美丽小岛厦门,是祖国母亲的娇女。
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海域,是一个三面大陆环抱、一汛碧波荡漾的海湾中的小岛。她很像我们祖国母亲的一个美丽而娇嗲的小女儿,一面偎依在妈妈的怀抱里,一面伸出两只小脚丫去戏水。与西安、太原、南京、武汉这些大哥大姐相比,厦门的地位和命运有些特别。她既不是洛阳、江陵、苏州、曲阜那样的古都名邑,也不同于深圳等新兴的“明星城市”。她在中国古代史上名不见经传,在近现代史上却榜上有名。
厦门人有种根深蒂固的“小岛意识”。岛原本具有开放和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岛所面对的大海,既可能是畅通无阻的通道,又可能是与世隔绝的屏障。只要想想英伦三岛、日本列岛上人和塔西提岛、火地岛上人的区别,便不难理解这一点。厦门岛上人当然不是塔西提岛、火地岛上人,但也不是英伦三岛、日本列岛上人,总体上说他们是既开放又封闭。其封闭之表现,就是抱残守缺于一隅,自我陶醉于小岛。厦门人有一种奇怪的观念,就是只承认岛内是厦门,不承认岛外辖地(如集美、杏林)是厦门。
⑵ 厦门道路命名规则,在线等
道 在厦门叫道的路名一般指比较长的路段,如湖里大道、成功大道等等;
巷 在老城区里的小路、巷子等,如面线巷、曾姑娘巷、待教巷、九竹巷等等,厦门最小最短的巷子在鼓浪屿,叫虎巷,仅有1-8号;
路 厦门的路名基本上按地理区位来分,如湖滨北路、南路、西路,环岛路等等;
里 一般以住宅小区所在的地理位置来命名,像嘉滨里(嘉禾路边)、仙阁里(仙岳路边)、莲岳里(莲岳路边),严格说是住宅小区的路名。
街 现在很少用街来命名道路了,以前遗留的路名,一般情况下过去都是小集市,如打铁街、释子街等等,这些路名现在还用,但是有些已经没有了集市功能。
⑶ 厦门思明区为什么叫思明区
思明区
思明区位于厦门岛南部(包括鼓浪屿岛),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东、西、南面与大担、二担、金门、漳州隔海相望。全区总面积73.1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3.64万人。下辖莲前、嘉莲、筼筜、梧村、鹭江、公园、滨海、厦港、中华、文安、思明、鼓浪屿等12个街道办事处,设有97个社区居委会。 思明区历史悠久。明末清初(1650年),郑成功为了抗清复明,驻军厦门时,把厦门改为思明州。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市划分行政区域时,为了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把本区命名为思明区。2003年5月,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批复,原开元、思明、鼓浪屿三区合并成立新的思明区,思明区的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思明区风光旖旎。辖区旅游景点密布,名胜古迹众多,山海环抱,花木映衬,秀丽与灵动并蓄,自然与人文交融,既辖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又拥有10多公里长的海滨沙滩及金沙碧波的天然海滨浴场;厦门新“二十名景”中的“鼓浪洞天”、“皓月雄风”、“菽庄藏海”、“万石涵翠”、“云顶观日”、“太平石笑”、“天界晓钟”、“金榜钓矶”、“虎溪夜月”、“员当夜色”、“东环望海”、“金山松石”、“五老凌霄”、“胡里炮王”、“鸿山织雨”等十五景均在辖区内。 思明区经贸发达。早在十八世纪,思明区已是“近城烟雨千家市,绕岸风樯百货居”的主要商品集散地,辖区的太古码头便是当时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如今,被誉为“中华十大名街”之一的中山路和厦禾路、湖滨南北路等道路纵横交错,沃尔玛、好又多等大型超市、商场遍布辖区,成为闻名遐迩的购物天堂。光电产业、总部经济初具规模,以商贸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已占全区GDP比重的60%,三次产业比例为0.21:39.64:60.15。
思明区人文荟萃。辖区拥有华侨博物院、英雄小八路纪念馆、“八�6�1二三”炮战遗址、郑成功演武场遗址、郑成功纪念馆、鲁迅纪念馆、陈化成故居墓园、人类博物馆等自然人文景观,还有全国重点高等学府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国家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原鹭江大学)、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校以及省一级达标学校厦门一中、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六中、厦门实验小学等知名教育科研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思明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握机遇,努力拼搏,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增长方式转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城区示范单位”、“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单位”、“全国城市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科普工作示范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厦门市行政区划调整后,思明区迎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机遇。思明区将以此为起点,统一思想,加快发展,积极实施质量立区、科教兴区、商贸强区、旅游旺区等发展战略,努力将思明区建成经济繁荣发达、城区亮丽温馨、人民安居乐业、政府运转高效的中心城区,建成厦门海湾型城市的核心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强区。
⑷ 厦门地名的来历
一.厦门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内涵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纤橡桥,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
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
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
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
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等。
1933年厦门正式设市,成为福建省设立的第一个市。
2.厦门历史沿革:
相传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
元属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如凯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 *** ”(即“福建人民 *** ”)设厦门特别市,旋废。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毁猛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
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
1978年9月设杏林区。
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
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
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
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
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
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
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⑸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的由来
厦门以前是一座孤岛,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到唐朝以前厦门一直是一座无名岛屿。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大陆陈、薛两大姓氏汉人先后渡海入岛。陈氏族人住南边,薛氏住北边。
厦门由“下门”雅化而来,“下门”之名,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城之前已经存在。“门”是地名的通称。古时船户、渔民把江河入海处有山崖的地方,形象化地称之为“门”。“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门港海域这间,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下门”。1935年4月,厦门正式设立厦门市,成为福建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以前看过一本《朱熹传》,书中有记载朱熹曾任同安县知,当时同安县管辖的厦门只是个小海岛,估计没正式名称。明朝朱元璋派他的大将周德兴驻防闽浙,在福建修建很多海防卫所,如今尚保存完好的惠安崇武古城跟厦门卫所都是那一批同期修建设立的。为便于军事管辖,取名厦门,意思是国家大厦的门户。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兵厦门跟清朝对抗,把厦门老城区取名思明,意思很明显就是想恢复大明。清末厦门被西方列强纳入通商口岸,他们纷纷在厦门的鼓浪屿岛上修房驻扎,于是鼓浪屿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名头,这次鼓浪屿申报世遗成功跟这些老式欧美建筑群的关系很大。解放战争时,解放军是乘坐小渔船攻下厦门岛,那时还想一鼓作气把厦门岛的外岛金门岛也拿下,可惜兵败。解放后,为早日解放台湾,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把厦门岛和集美之间的海沟填成海堤,火车能直接开进厦门岛。此后厦门成为半岛,不再游离大陆之外。厦门的大发展归结于改革开放,1982年邓公视察厦门,不久中央就批准设立厦门特区,从战争前线变为改革开放前沿。明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厦门的巨变
就是一个很好的缩影!
看到很多人以讹传讹,还是来说一下。
厦门岛最早叫嘉禾屿,是因为这个岛屿种植稻谷出现一株多穗所以叫嘉禾。从唐的陈氏开垦开始这个名称就慢慢流传了,从而成为固定称呼。
到了明朝事情有了变化,洪武年间为了海防需要,朝廷在嘉禾屿上设置了中左千户所,并筑一城来做拱卫之用。而这座城是级别很小的卫城,所以面积很小坐落于嘉禾屿上一个叫厦门社的地方上。而这座城官方叫法是中左千户所,民间因为在厦门社的地盘上就叫他厦门城。这个民间的叫法到了万历年间就被注到同安地图上了,不过这个岛的名字还是叫嘉禾屿,而卫城才叫厦门城。
到了郑成功时代在嘉禾屿上设置了思明州,厦门城仍旧是一个如崇武古城那样的小卫城,仍旧是不上台面的名称而已。嘉禾屿归清朝以后清朝取消思明州的叫法,改称禾山。
到了雍正年间设置了军事机构台厦兵备道,驻地厦门城。这个时候厦门这个名称才真正站上 历史 舞台而入典册。随后成立兴泉道,道治从莆田迁到泉州府城再迁移到嘉禾屿的厦门城内,使厦门城成为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军事组织兴泉永道的道治所在。这段时间厦门城扩大了地盘,成为嘉禾屿筼筜港与五老峰之间那片区域的统称。这个时候民间也有将这个岛叫厦门岛,但实际上厦门这个名称还是厦门城及周边街道和港口的称呼而已。
而五口通商口岸的签订则正式将这片区域定名为厦门港,而这个岛也正式叫厦门岛。而民国五年后,南路道更名为厦门道,道治设厦门城治理兴泉两府地界。因港兴因道治而旺从而给了厦门快速发展的机会。1927年国民政府取消道州府的管理体系,但是厦门因为之前打下的基础仍旧快速发展,到了1934年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了福建省第一个市政府,厦门市。不久厦门沦陷,厦门岛被日本窃据。1949年厦门解放后仍旧是按照独立市建制,1958年划同安入厦门,在70年代同安在晋江地区与厦门市之间转换了一圈,之后厦门的辖区就没再大的调整。
而1997年之前厦门人的厦门还一直是 历史 上那个厦门,就是厦门港起到中山路不跨文灶和筼筜港的那一小片区域,其他地方其实都还是习惯叫禾山。
而网络上经常有说法说因为在海门岛下游,所以叫下门岛后雅化成厦门。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这个岛一直叫嘉禾屿,而厦门是那个城的名称。一个城怎么可能因为上游有一个岛叫海门所以叫厦门城。能对等的只能是岛屿与岛屿,但是这个岛屿一直就叫嘉禾屿。再说中国一般讲究对等或者门当户对,一个厦门岛是一个海门岛的几倍大,怎么可能因为一个小岛而命名一个大岛呢?所以这个说法谬误!
至于说厦门是华夏之门,或者大厦之门,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那是现代之人附和只说而已。
厦门之所以叫厦门,就是因为一个厦门社筑城而一步步演化而来的。
厦门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
其实最早厦门并不是市,过去是归属泉州进行管辖,直到1935年厦门才设立了厦门市,随后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和时代的更替才发展到了今天的厦门6区,岛内思明、湖里,岛外海沧、翔安、同安、集美。
那么厦门为什么叫厦门呢?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厦门其实最早上叫下门,后面因为门是地名的通称,又因为厦门处于福建闽南地区,当地盛行闽南话,在闽南话中的厦和下的读音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所以厦门的厦其实是靠下字慢慢演变过来的,当然这也是文人雅化的,当地人也慢慢的都叫厦门了。
厦门其实名字特别是优雅,当地还有鹭岛之称,因为有很多白鹭在厦门岛内,所以厦门又称为鹭岛!欢迎大家来厦门 旅游 参观哦!
厦门古称嘉禾里属同安县,明属泉州府,之前同安是泉州的一个县,直到明朝才被搁置出去成立厦门
1387年建筑厦门城,寓意大厦之门,厦门 历史 正式开启
说到厦门我想要顺便讲下厦门和泉州的 历史 交融,厦门 历史 上长期是属于泉州管辖,也是泉州下辖的一个县“同安县”所管, 历史 上,在明洪武之前,厦门岛只是同安地区的一个小岛,直到郑成功驻军厦门,厦门才迎来自己的真正 历史 ,如今泉州和厦门之争,更多体现在文化 历史 ,信仰风俗起源之争,因为厦门是泉州的一个管辖区域,所以闽南文化、小吃风俗还有 历史 来源,都是来自泉州,跟泉州有脱离不了的关系,而如今泉州的经济又是厦门之上,厦门的经济很大一部分是泉州贡献,那么两市之争就更加的激烈,因为泉州不认可厦门超越自己,而事实上泉州在经济、文化、 历史 等方面不知道秒杀厦门多少条街,所以,就是所以…
也有人说,郑成功对于厦门重要性很强,的确如今的思明就是郑成功为了纪念明朝而取名,厦门的 历史 人物也以郑成功为主,郑成功收复台湾,驻军厦门改变了厦门和厦门海上的贸易地位,泉州领先一千多年的海港地位在明朝后期就被厦门超过了,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自此泉州年轻人的出路也跳板到厦门去发展,这就是近现代厦门在国际地位和港口贸易还有知名度上超过泉州的根本性原因,而创造这一切的仍然是泉州南安人-郑成功!所以说泉州文化是很包容的,足以容纳厦门的 历史 和文化!如果没有泉州文化和泉州的发展,就没有现在的厦门,你们说呢,懂 历史 和文化的来辩论!
而郑成功之所以选择厦门完全是因为为了收复台湾,泉州 历史 上很多名人都有国家情怀甚至出现很多时代英雄,这也是时代选择,郑成功去厦门完全是因为厦门离台湾近!
所以厦门,大厦之门,乃是郑成功对国家和民族的期待和祝语!我门的 历史 应该被铭记,也应该记得这是泉州人创造的骄傲和辉煌!不应该抹去我们的笔墨和光辉的 历史 !
厦门为什么叫厦门而不是下门或者夏门呢?
据说厦门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厦门城建成之后,“厦门”之称才开始见着于文字资料上。“厦”是从“下”字演变过来的,门是海峡的意思,“下门”大意是海门岛底下的一个海峡,“厦门”是对“下门”一词的雅化。在民间,厦门岛也被称作“嘉禾屿”。
大厦之门
厦门为什么叫厦(xia)门?
厦门,自282年置同安县到公元933年同安属泉州以来,都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岛屿。1100前,唐代先民给给它取了个好记的名字“新城”;1279年,元朝第一次在嘉禾屿设置军事机构--嘉禾千户所;明代洪武年间,设 卫所 。“所”为“中左”,“城”名为“厦门”
(图:厦门古城地图)
先来看厦门地名的演变,其实都是以闽南话“下”的发音为依据的。所以才会出现厦门的读音会与普通话中“下”的读音一致,而不读成大厦的厦(sha)。
(图:厦门古城彩绘版)
一、 “厦门”,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 是在《厦门志.卷二.沿革》(清道光)里。在这本《厦门志》里记载了明代江夏侯周德兴经营福建时的一段话:
“城 厦门 ,移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 中左所 ”
二、 而嘉禾屿为什么会演变成厦门
(图:海门与下门的地理位置)
以上就是厦门地名的由来,以及厦门为什么叫厦门。
厦门导游给您解答,厦门早期叫嘉禾屿,小岛上盛产稻谷一禾多穗,所以人们称之为嘉禾屿,岛上居民早期都以渔民为主,人数不足500名,为什么叫厦门,有两种说法:
一,下门,是指:下面的门户,中国地形像一只雄鸡,厦门地理位置位于雄鸡腹部低下的岛屿。所有早期有:下边的门户之说,后改名雅称为现在的“厦门”厦门和金门原先隶属同安县管辖,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
二,厦门城,早期为了防御倭寇,李鸿章与周德兴在嘉禾屿岛上修建围城“不容倭寇侵袭拢”,城墙称之为“厦门城”后以 城市名称以 厦门命名沿用至今,
厦门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域广阔多姿,陆上奇岩重叠,草木终年生长,鲜花四季常开。花木建筑具有南国情调,古刹遗址引人入胜,素有海上花园之称。鼓浪屿全岛面积为1.84平方公里,山上怪石嵯峨,迭成洞壑,洞内海风扑面,涛声雷鸣。明清两代重修的莲花庵旁,有明人题刻“鼓浪洞天”四个大字于巨石上,为厦门八景之一。岛上树木蓊郁,四季长春,亭台楼阁,掩映错落,有日光岩,菽庄花园、海滨浴场等 旅游 地。
⑹ 厦门有哪些有趣的街道名字,你知道这些街道名字背后藏着的故事吗
厦门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厦门在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同时也在努力保存在城市历史的记忆,很多有趣的地名被保留了下来,它们背后都有关于自己的故事。
厦门6个有趣的地名,以及名字背后的故事厦门有很多有趣的地名厦门还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比如二王街,三条巷,四仙街,五缘湾道,六仙公巷,七星路,八卦埕,九条巷,十一间,三十六崎巷,百家村路,万寿路等。
更多厦门有趣地名,等我们去发现。
⑺ 厦门思明是什么意思
个人觉得,这个名字起源于郑成功时代,当时他屯兵厦门,反清复明,后败退台湾;所以思明应该是思念故国不忘故国的意思。
⑻ 厦门的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国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