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吴闽特在厦门简历历什么样
扩展阅读
杭州英语辅导怎么收费 2024-09-08 08:26:43
厦门大学的自动化怎么样 2024-09-08 08:00:34

吴闽特在厦门简历历什么样

发布时间: 2024-02-04 01:32:15

‘壹’ 厦门是怎样得名的

鄙视楼上的,完全复制一堆,不管对不对一律往上贴,骗分行径!
转两篇研究学者的论文给楼主参考!

关于“厦门”得名的考证
龚洁

关于“厦门”的得名,1959年我在市委办公室工作时就已经有所接触,但未得其详.1983年,我去筹建厦门博物馆后,阅读了许多历史资料,咨询了不少文史工作者和学者,教授,也请教过泉州陈泗东同志.泗东同志当时认为“很可能是岛上有一小村庄叫厦门,城建在厦门小村庄而得名”.后来他就此写了〈〈议“厦门”的得名〉〉一文.
1986年或1987年,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写成<<厦门考析>>一文,交厦门时报副刊,后因副刊编辑易人,文章未能登出.旋即介绍给工程机械厂的厂刊登出,但错字太多,不堪卒谈.因而我又写给<<福建乡土>>主编扬毅同志,承他厚爱,发表在<<福建乡土>>1989年第4期上。兹特将拙文和陈泗东同志的文章一并附后,供作研究.

附一:
厦门考析
厦门这个海滨城市,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向西方世界特别是东南亚敞开了门户。现在,作为中国开放改革的经济特区,它的历史和发展前景,也成为引起人们兴趣的问题。
可是厦门的由来,众说纷纭。这里从明代万历年间起到现在的三百五十多年里,先就各家的辨析做作一简要的归纳。

(一)
从可见的史料、书籍论证来看,关于厦门的说法大约有四种:
1、村名说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记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卷首的同安县地图还标有“夏门所”。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确记载:二十三都“其他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根据以上记载,“厦门”在明代以前是以嘉禾屿上西南海边的一个小村庄,而且是船只启泊、人们出入的门户。明代初年,在“厦门”统称全岛。
2、筑城说
万厉《泉州府志》、道光《厦门志》均有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筑”,“徙永宁卫中左千户所军守御”。这就是史家一贯沿用的通常说法,即周德兴筑了“厦门城”,才有今天的厦门,此说散见于诸多史料与书籍中。
3、上下说
1980年,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厦门市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出口部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是位置在下的出海口,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
4、门户说
干隆《鹭江志》的作者、当年居住厦门岛上的干隆乙酉举人薛起凤在“鹭江志总论”里说:“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又说“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道光《厦门志》的作者、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监司观察周凯在序文里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从“泉之门户”、“台澎之门户”、“东南之门户”上升为“祖国之门户”了(见《厦门经济特区》第38页)。
(二)
以上四说,各有所据,但那一说比较确切、比较科学呢?我认为“村名说”较为可信。中国历来就有一条不成文的取命章程,就是往往以所处地点而得名,如“湖里工业区”、“后读渚港”等便是。“厦门”的取名,就是因为当年嘉禾屿上有个“厦门”小村庄,并在其旁建设了城垣,因而取名“厦门”城。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厦门”终于取代了“嘉禾里”、“中左所”等名称而名扬海内外。
至于哪个小村庄为什么叫“厦门”?因它们与嘉禾屿的西南海边,按古代同安都里的排列顺序,东为上,西为下,厦门村位序西南,古为“下”;按字志注释,“夏”即门,大屋之谓也。“下”“夏”“厦”同音近义,相互混用,最后一致而叫“厦门”。“村名说”之所以成理,就在于它提供了“厦门城”筑于厦门村因而得名的史料。
其余三说中的:筑城说,也不无道理,因为有了“厦门城”才以“厦门”统称全岛。但为何取此城名“厦门”的伤缺考查了。
至于“上下说”,其理难免有牵强之嫌。“门户说”则由于厦门历来为重要的军港、海港、商港,誉称之为“门户”,有史可稽,而且从今天看来,更有时代气息!

载《福建乡土》1989年8月30日 第4期

附二:
谈“厦门”之得名
陈泗东

厦门在宋均叫嘉禾屿,宋代为泉州同安县绥德乡嘉禾里,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嘉禾屿在同安县海中,延袤百余里,居民千余家。”元代改里为都,明清两代嘉禾屿属同安县二十一至二十四都。
明初由于海防需要,在嘉禾屿设置中左千户所,万历〈〈泉州府志〉〉称:“城在同安嘉禾屿,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江夏侯周德兴筑。”嘉禾屿因此被称为中左所,用军事机构的番号代替地名使用。故明代以前的官方文件中均未见以厦门统称嘉禾全屿。清代废所,以福建水师提督驻厦门,左所之名废弃了,干隆间和〈〈大清一统志〉〉载:“嘉禾屿在同安县西南六十里海中,旧曾产嘉禾,故名。一曰鹭屿,一名厦门”。对当时厦门的各种名称记述得很完整。
到底什么时代出现厦门这个地名,它是怎样取代嘉禾、中左等名而统称全岛?似乎还说不清。查厦门有五个名:嘉禾、中左所、思明、鹭屿和厦门,思明的郑成功据金厦二岛抗清时所命名的,清代官方不承认此名,本文不加讨论。在明代,厦门之地名为嘉禾屿、中左所并用时期;明末初则为嘉禾屿。中左所与厦门三名并用时期,现故宫所藏档案有康熙元年(1622年)五月二十日福建总督李率泰题为密报郑氏内乱事的奏本有“中左日夜有船百余号出浯洲海外……令其若遇有船进厦门……”之语,是厦门之名见诸清朝官方文件之例。及康熙统一台湾以后,官方就专以厦门统称全岛了。
成书于明万历壬子(1612年)的《泉州府志》中,有下列记载:(1)卷首第六页同安县地图标有“厦门所”。(2)卷十一武卫志上第二页说:“国朝洪武初,以郡治建泉州卫,旁列五所。已仍城水澳为宁卫,城小兜为崇武所,城厦门为中左所。”(3)同卷第十三页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根据这些材料分析,早在明代之初,嘉禾屿上有好多个小地名,厦门、东渡等都是其中之一,洪武间建中左所,其址即择厦门这小地名附近。所以说:“城厦门为中左所”然而中左所又不等于厦门。万历《泉州府志》记明在中左所辖下有十四个寨,厦门也是其中一寨。干隆《泉州府志》卷五记同安二十三都“基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厦门和中左所两地名并列,证明并非一地,千户所管辖十四寨,则厦门寨和亦非既千户所。
我认为厦门在明代之前是嘉禾屿上西南海滨的一个乡名,明初因其地附近建了中左千户所城,厦门的自然地名和中左所得行政地名逐渐混用。清初中左所之名既废,厦门之名就代之而成为嘉禾屿全岛的统名了。这就是一个小的自然村名演变成为一个大的行政区名的过程。厦门村的原地的嘉禾屿本岛的西南边,似为船只出入启泊之处,是嘉禾屿下面的门户。若以嘉禾屿譬为一整座的大厦,则这个村庄是进入大厦之门,这样,“厦”门或“下”门的雅化,其地名含义就很明白了。总之,厦门村是嘉禾屿海上门户,一般说来,历代同安县都里的排列从东算起,东为上,西为下,北为上,南为下,嘉禾里本身也东北的五通渡算为二十二都,厦门在西南算为二十三都,“厦门”显然是“下门”了。
(见陈泗东着〈〈幸园笔耕录〉〉上册第311—312页 作者系泉州市文管会主任,泉州市历史学会会长,1994年7月逝世,终年71岁。)

(作者系厦门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学研究会顾问)

‘贰’ 厦门有哪些名人事迹急急急

黄汉梁(1892年-?)是一名中华民国政治人物,福建思明人。
黄汉梁自清华学校毕业后,1911年作为第三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前往美国,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哥大哲学博士学位后于1918年返国,曾任和丰银行香港分行行长。1930年,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顾问、整理招商局委员会委员。同年起,出任铁道部常务次长、英国庚子赔款委员会委员。1931年12月至1932年1月还曾署理财政部部长。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丽咪[2],福建省同安县鼓浪屿(今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和医学科学家。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苏锡文(1889年-1945年),曾用名松治、有详,福建厦门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苏锡文曾担任过福建省财政局长、广东大元帅府财政署长兼民政司长等职务。其后离开中国国民党,赴上海持志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于1937年12月5日任日本扶植下的上海市大道政府市长。翌年4月28日,又改任上海市政公署督办。同年10月16日,任上海特别市政府秘书长。1940年傅筱庵被刺身亡后,曾短暂代理市长一职。1945年病逝。

‘叁’ 福建·福安有什么历史和现代的名人

1、谢翱

南宋末散文家、诗人。字皋羽,晚号[日希]发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于福安穆阳白云山北麓的晓洋村福,后迁霞浦县,其诗传于今者约200余首。

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南宋亡国前后,散文焕发光彩,谢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黄宗羲赞扬他的文章,是天地间的"至文"。

他的《登西台恸哭记》,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达了他满腔沉痛悲愤之情,感人至深。

2、郑虎臣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

德佑元年(1275年)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其父郑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

郑虎臣受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

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獉g,捕杀郑虎臣。郑虎臣遭害后,葬于南山村的馆园旁,乡人及其后裔在村前建祠纪念他。

明朝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并亲书“宋郑虎臣诛贾似道于此”。

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3、缪氏子

福建福安人,从小聪慧。七岁应试时做诗《新月》,从小就有大志。表达了经世济民的气概。所着作《新月》《赋新月》收编入《全唐诗》。

着有《缪氏子诗选》等 新月诗:”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5、李晓华

祖籍福安 1992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双学士学位,1995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化学系硕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1999—2001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作博士后研究员,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任分析实验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

2003年至今,回国挂职,任西藏科技厅副厅长,并组织留美博士到西藏开展服务活动。

6、冯钰锜

男,1962年生,福建福安人,汉族。1978-1985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1991-1993年获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在日本茨城大学研修。

1996年获日本千叶大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武汉大学博士后,2002年分别在美国Iowa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

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市公安局缉毒委员会顾问。

目前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为:

(1) 新型分离介质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中的应用。

(2)样品预处理新方法及其在体液、食品、环境等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3) 药物中微量杂质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4) 中草药中活性成分的制备分离技术。迄今己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被SCI收录71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多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承担和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项、其它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10多项。

7、苏瑞隆

祖籍福建福安,1962年出生于台湾台北。1984年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1988年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师事康达维教授,专攻中国古典文学。

1994年美国西雅图 华盛顿大学东亚系博士,1994 - 1996年任教于美国威斯康 星大学东亚系,现任教于新加 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专攻汉魏 六朝文学及历代辞赋。

1994年获亚洲文学博士学位。迄今发表有关辞赋及汉魏六朝文学论文数十篇。

‘肆’ 厦门的由来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等。1933年厦门正式设市,成为福建省设立的第一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