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多地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 部分城市公告调整集中土拍规则
一波激烈的“抢地”大战后,今年22城首批集中供地以超万亿元的成交总金额收官。随即,厦门、长春和无锡三城率先完成了第二批集中土拍。
不过进入8月以来,多个城市却纷纷对第二批集中供地按下“暂停键”。8月17~19日,济南、杭州和沈阳三城先后宣布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中止”或“延期”。而在此之前,宣布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或延期的城市已达十余个。
截至目前,深圳、杭州、青岛发布了第二批集中供地“中止”公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长沙、天津、杭州、济南、福州等城市推迟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时间。其中,天津、杭州、福州等城市还对土拍规则进行了调整。
那么,接下来的集中土拍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优化和调整后的土拍规则会如何影响房企的拿地策略?土地市场的变化传导至楼市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房企激情“抢地”后
“(房企)在拿地过程中价格预估是可以适当激进的,否则在激烈的土拍市场根本不可能拿到地,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路劲地产集团营销部副总经理宁晓峰此前曾表示。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有9个城市的宅地成交面积占今年全年住宅供地比例超过30%。其中上海和武汉占比均超过40%;北京占比最高,达56.32%。
多位房企投拓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双集中”供地新政之下,对于严重依赖公开市场拿地的房企而言,在首批集中供地中的拿地机会更不能错失。于是,各城首批集中供地热度逐渐被推高,并逐渐演变为集中“抢地”。
“现在即便测算出拿下这块地不赚钱,为了排名、品牌或者留住专业的人才,都要咬着牙拿下来。”一头部房企投拓负责人江华表示,房企未来在销售业绩排行榜上的座次如何,就取决于现阶段土储的丰厚程度。即便这次拿到的块地利润并不丰厚甚至没有利润,也可以从其他地方找回来。
在市场紧张情绪的裹挟下,上半年房企的拿地热情高涨。好地网统计显示,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融创、保利、招商蛇口等拿地金额排名前十的房企,拿地总金额约3372.9亿元,占22城总出让金额的32%。
记者观察发现,除少数高杠杆房企减缓拿地节奏外,部分“三道红线”处在绿档的房企,在上半年的拿地量几乎已与去年全年的拿地总量持平。
以越秀地产为例,其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越秀地产在广州、东莞、杭州、苏州等11个城市共获取23宗地块,总建面约500万平方米。而2020年全年,越秀地产新增土地22块,总建面560万平方米。
“无论如何,上半年拿地都是出于增厚公司业绩目的。”越秀地产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林昭远在8月18日下午举行的2021年中期业绩会上解释称,这主要是“双集中”供地与上半年公司购地合作两大因素叠加所致。其中约51%来自非公开市场的拿地刚好铺排在上半年,所以这个数额会较往年同期大一些。
不过,“拿地一时爽,事后难收场”却是不少房企的尴尬写照。在首批集中土拍中,众多头部房企纷纷在热点城市斥重金“抢地”,但面对高溢价率和相对苛刻的配建条件,有些房企开始为接下来有限的开发利润发愁了。
如在杭州首批集中土拍中,滨江集团共拿下5宗地,当被问及这些地块的利润时,其董事长戚金兴表示“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在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包括厦门、合肥在内的10个城市的平均溢价率超过15%。在地产行业资深人士毛呈飞看来,“首批集中土拍的规则没有抑制溢价率,反而进一步压缩了房企的利润”。
“拿地价格预估可适当激进,但又不能盲目激进,需要对项目价格预估进行合理分析和判断,判断地块与竞品相比是否具备价格‘跳脱’要素,这是价格预估是否适当激进的前提条件。”宁晓峰表示。
“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城市的一些高溢价率地块的确存在风险,不排除未来会出现面包价甚至卖不过面粉价的可能性。”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首批集中供地的城市本身存在分化,而有些城市的土地溢价率则是明显提升。而包括上海、北京等在内的严控地价类城市,在房企本身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合理利润可以得到相应保障。
“联合拿地”应对风险
“双集中”供地新政之下,土地都被谁拿走了?据好地网统计,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拿地金额排名前10的企业中有5家是国企,排名前50的企业中有22家是国企。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百强房企拿地总金额达16485亿元,同比增长4.6%,门槛值为3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提升。百强房企招拍挂权益拿地总额占全国300城土地出让金的比例为55.9%。从拿地数据来看,房企布局更加聚焦一二线城市及核心城市群。
值得注意的是,集中供地新政对房企的资金实力是极大考验。为减少前期的资金投入以及后期的运营风险,“联合拿地”成为众多房企的拿地策略之一。在22城首批集中供地中,滨江集团以67%的联合拿地比例领跑,金科、卓越、首开均保持60%及以上的联合拿地比例。
从城市层面看,以广州为例,4月底首批集中供地共成交42宗地块,揽金906亿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近期陆续公示的地块规划方案发现,大多数高总价、高溢价地块,房企不仅倾向于前期联合拿地,后期联合开发也成首选。
在广州白云区,正荣以20.9亿元竞得钟落潭福龙路东侧地块,溢价率20.8%,成交楼面价16658元/平方米,将联合新城控股共同开发;招商联手弘阳以35.9亿元竞得白云区石门街朝阳联新东街地块,溢价率15.4%,成交楼面价26643元/平方米,将联合南国置业开发。
此外,金地以9.18亿元竞得增城区中新镇新新公路东侧地块,溢价率31.5%,成交楼面价11038元/平方米,将联合景泰富业开发。
不过在“三道红线”及各地楼市调控不断加码之下,并非所有的联合拿地开发都会顺利。不久前宋都股份的退地风波,就将联合拿地开发的另一面揭露给了行业。因为这是集中供地后的首例退地,也引起行业的普遍关注。
8月10日,宋都股份公告称,因祥生控股、宝龙地产相关公司突然违约,给公司短期内的资金安排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退掉计划与祥生控股合作的杭州8号地块。但在随后的回应中,宝龙地产表示,与宋都签署合作备忘录仅是双方表达合作诚意的表现,实际细节需以合同签订为准;祥生控股则称,并未与宋都签署过任何协议。
按照计划,今年宋都的拿地金额为25亿~35亿元。而宋都在杭州首批集中土拍中就拿到5宗地块,总金额达45.84亿元,显然已经超过了全年计划。由于合作开发又出现问题,因此宋都宁愿亏掉5000万元也要退掉竞得的杭州地块。而这次退地的违约金也占到宋都2020年净利润(3.21亿元)的15.58%。
集中土拍规则优化调整
“双集中”供地新政,旨在降低土地市场热度。而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市场呈现出“量缩价涨”的趋势。如22城首批集中土拍中,厦门、杭州、重庆、深圳、宁波、合肥的平均成交溢价率均超过20%,其中重庆、厦门的楼面价涨幅均达到45%。显然,首批集中供地并未达到预期的“稳地价”目的。
那么,接下来的集中土拍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其变化传导至楼市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8月6日,深圳宣布中止出让原定于8月9日挂牌的22宗地的使用权;8月11日,青岛宣布第二批次集中出让的100宗地拍卖活动因故“终止”;8月18日,杭州宣布31宗住宅用地终止挂牌,这是杭州第二次延期第二批集中供地时间。
此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沈阳、长沙、天津、济南、福州等城市均已推迟了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时间。其中,天津、杭州、福州等城市还对土地竞拍规则进行了优化调整。
对于多城中止或延期第二批集中土拍,行业普遍认为“土拍规划将面临调整”。此前有消息称,自然资源部召开闭门会议,明确二批次核心城市土地出让政策调整,包括竞拍企业需具有房地产开发资质,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购地资金的来源审查,限定土地溢价上限15%,不得通过调高底价、竞配建等方式抬升实际房价,到达上限后通过摇号、一次性报价、竞高标方案决定土地归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天津、福州等部分城市在中止或延期公告中调整的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基本与上述消息的内容相吻合。
如8月13日,福州宣布第二批集中土拍延至9月,同时对19宗地块的最高价格进行了调整,最高溢价率均不超过15%。另外,调整还涉及限制竞买人范围、竞买人资金来源、摇号规则调整,以及多幅地块出让条件优化等方面。
8月10日,天津明确将61宗地块公开挂牌截止时间统一调整为9月10日,并将之前的最高溢价率不超过50%统一调整为不超过15%。同时规定,单宗住宅用地达到最高限价后,采用摇号方式确定竞得人。
“这样的话,利润是有的。乐观估计,可以做到5%~6%的利润率。”中梁杭金衢的投资负责人刘杰雄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一些企业已调整资金,盯着第二批集中土拍。随着土地供应规模的增加以及供地质量的提升,房企拿地的机会可能明显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在首批土拍中16宗地块中有14宗是“地价触顶进行竞租赁或配建”,在8月初举行的第二批集中土拍中调整为“所有地块均采取触顶摇号”方式,目的是抑制地价热度过高,达到严控地价的成效。而实际效果也相当明显,无锡第二批集中土拍宅地成交溢价率为4.1%,和第一批12.39%的溢价率相比大幅降低,同时多宗地块实际成交地价控制在合理水平。
“土地规则的调整对房企来说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推动建立房地联动机制,实现限房价、控地价、提品质的同时,对于房企开发的合理利润会有所保障,减少房企非理性竞争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张波认为,另一方面也会强化对房企的资格审查力度,通过完善审查流程和相应标准来提升稳健型房企的拿地几率,土地市场对房企的“优胜略汰”也将起到加速作用。
某头部房企IR刘伟以天津为例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城市第二批集中供地规则调整后,核心是严格控制溢价,并且减弱土地市场竞争的自由度,以此提高房企整体的拿地利润率。若其余城市效仿天津改变土拍规则,则第二批集中供地的拿地利润率有望得到明显提升,地产板块的底层逻辑或将被改写。
而在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看来,“土拍规则调整并不会使行业趋势短期内有变化。但微观层面,通过降低地价来控制房价,保证开发商利润和房屋品质,这样的共识基本已形成。而竞高标也会使得之前减配、精装改毛坯等现象大幅减少。”
土拍规则调整利好房企
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优化调整,对房企未来的布局会产生何种影响?
“一定程度上会让头部房企快速扩张受到限制,高杠杆快周转做大规模的传统模式受到挑战。”第一太平戴维斯深圳公司董事总经理吴睿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开发商主流模式会立足已经进入的城市重点布局,在已经进入的重点城市经营效率和市占率上下功夫,短期内布局新的城市的计划会减少。
“预计后续集中供地的城市会扩容,不排除部分热点的三线城市也会加入到集中供地行列。”张波认为,长三角和大湾区等主力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依然会是房企关注的重点。
“当前金融管控的严厉程度前所未有,商票等非标融资渠道都可能纳入管控。这样一来,企业前端拿地的动力和可能性被降到非常低的水平。”某大型房企杭州区域负责人林光游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一家头部房企浙江区域投拓负责人王洋举例称,他熟悉的一个全国排名前20的房企,今年上半年拿了不少地,但大多因为地价太高算不过来账来。有些地块想“求人合作”也很难找到对象,有些地块虽然找到合作方,但因为没利润最终演变为“互相掐架”:一个告对方违反企业规则,一个告对方侵害名誉权。
对于房企拿了高价地后的利润找补空间,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是通过同一地块上不同产品设计搭配尽量拉高利润,或去其他城市找补亏欠;其次,有地有项目的房企可以向供应商融资,维持信用评级和体量规模,再通过股票、发债等融资。但这样操作有赌市场放松的成分,也会埋下债务逾期归还不上的潜在风险。
“今年上半年企业拿地情况,与2016年和2017年企业抢地导致‘地王’频出的时候颇为相似。”明源地产研究院主编艾振强分析认为,早年抢地的副作用在此后两三年开始显现,导致一批房企要么栽倒,要么现在仍在艰难消化高地价带来的亏损阵痛,这个过程还会持续好几年。即便是以稳健着称的企业,在大量囤地之后仍有担忧。
艾振强认为,第二批集中土拍规则调整,对于避免行业过度集中化、多家独大形成寡头格局有很大作用。这样也会避免因一家企业爆雷危机而影响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进而导致行业休克性调整的事件发生,同时也会要求开发商以长期主义来调整战略布局。
在22城首批集中土拍中,部分热点城市虽然溢价率高企,但对于头部房企而言,因为其融资基本都是自有资金作配置,因此能把利润压到很低,即使有2%~3%的利润也能活下去。不过,这样的利润率却是很多中小房企无法承受的。
在更严格的土地和金融规则下,这样“碾压式”的实力悬殊,导致基本拿地的都是头部房企和央企国企,而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则越来越小。
随着第二批集中供地土拍规则迎来优化调整,一些中小房企或迎发展机会。“建立有效的购地审查有利于维护房企拿地的公平性,尤其是地方国企或者具备大股东背景的中小房企,资金来源或将受到限制,同样规模的民营房企的拿地机会将增加,资源不平衡的局面或许会有改善。”亿翰智库总监于小雨表示,在此基础上,中小房企将获得喘息空间,生存空间加大。
“随着重点城市在二批集中供地中对土拍规则的调整和优化,三四线城市也开始‘跟风’调整规则,所以这样的趋势是可以观望和期盼的。”毛呈飞表示。
“回过头来看,在首批集中供地中没有出手或少拿地的房企是幸运的。”在林光游看来,上半年拿地的公司,可能会有大比例项目真的不赚钱,但下半年在新的土拍规则下拿地,可能就能争取到一些利润空间。
实际上,集中供地之外,已经有不少房企瞄准了非集中供地的三四线城市。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上半年,浙江的湖州、金华、绍兴、上虞、义乌等地的土拍,往往只有少数几家房企参拍,苏北的徐州、淮安等城市的土拍溢价率则频频创下新低。
“集中供地基本利润比较薄,反而是非集中供地的城市会有较大利润空间。”在毛呈飞看来,不少非集中供地的三四线城市近期土拍市场低迷,土拍溢价率创下新低,或许也正是中小房企的机会。
上半年“双集中”供地政策对各地土地供应节奏都有不同程度影响。贝壳研究院统计显示,22城外的三四线城市,较2019、2020年出让住宅用地规划建筑面积下降两至三成。不过随着“两集中”供地常态化,这些城市下半年可能追赶节奏、加大供应。
Ⅱ 厦门房地产开发商排名
厦门作为福建省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又是风姿绰约的着名旅游城市,带动当地房价一路飙升,厦门各大开发商也争相抢地,加速扩张。厦门有很多本土房地产开发商凭借优良品质深受厦门购房者的喜爱。这里我们将厦门房地产开发商排名靠前的几个代表性企业列出来供大家参考。
NO.1 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涉入房产开发,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建发旗下已拥有“建发房产”和“联发集团”两大知名房地产开发品牌。建发房地产集团和联发集团已双双取得国家房地产开发一级资质,并入选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开发区域从厦门延伸到中国十多个城市。
建发房地产集团以“打造钻石人生”作为企业品牌理念,将钻石精雕细琢、恒久坚固、保值增值的物质内涵融入房地产开发,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以土地一级运营、销售代理、商业管理、物业管理、安居保障工程建设、工程代建等相关行业为配套的专业房地产集团公司。
联发集团以“创造品质生活”为使命,历经近三十年的深耕与拓展,始终站在城市未来发展的高度为客户提供令生活更具品质感和优越感的幸福体验,区域已涵盖包括厦门在内的8座城市,成为以房地产和物业租赁为核心业务的大型房地产运营商。
NO.2 厦门建安集团有限公司
其下辖关联企业厦门唐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经过20年的发展,公司已成长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装修装饰等综合性的现代化开发企业。
到目前为止,唐荣房地产已开发建成了“乐安新村”、“英村农贸市场”、“乐安苑”、“唐荣公寓”、“北区综合服务中心”、“集美区商会综合大厦”、“天润新城”等项目,优质的工程,良好的售后服务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多年的企业信用建设,使用公司成为诚信经营的楷模。公司连续多年获得“厦门市重合同守信用单位”等荣誉称号。为此,公司也特别聘请了专业的法律专家,作为公司的法律顾问,保证合同的合理、合法性。“守合同、重信用、诚实经营”已成为社会各界对唐荣房地产公司的一致评价。
公司将继续秉承二十年的综合开发经验,以诚实守信、专业实干的经营作风,以人为本、真诚合作的开发理念,充分发挥公司的各项资源优势,坚持以“质量”和“信誉”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致力于把唐荣房地产建设成为一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信誉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为广大民众继创精品。
NO.3 厦门禹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2日,禹洲集团的地产部分——禹洲地产,于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成功实现由区域性向全国性房地产开发商转型。“立足海西,建树中国”是禹洲地产上市之后重新调整的战略部署,即巩固海西总部中心,逐步扩张长三角经济区域中心,布局环渤海区域中心和华南区域中心,计划在五年内实现全国扩张,并对旗下项目进行产业细分,以开发中高端住宅为主,兼顾写字楼、高层公寓、酒店、别墅、综合商业及大型城市综合体等多种业态,使得每一种业态都拥有城市标杆性的代表作品。
禹洲地产集投资规划、开发建设、商业管理和物业服务为一体的全过程运作能力和系统、高效的多业态综合开发能力,拥有逾20个处于不同开发阶段的地产项目和超过400万㎡的土地储备,根据上市后的五年战略计划,禹洲地产平均每年增长的土地储备量将不少于500万㎡,以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实现公司上市后的可持续发展。
NO.4 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综合性企业,始建于1980年并于1996年上市。现已形成贸易、房地产、港口物流三大核心主业,为中国最大的500家集团企业和中国上市公司的100强。公司锐意进取、不断创新,主营业务正朝着产业链的相关领域深化和拓展。
NO.5 联发集团有限公司
优秀房产品的建设,是一个需要耐心、专注的艰苦的劳动过程,也是一项需要精良的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劳动,更是一项需要灵感、想象的艺术创造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联发房产倡导从追求都市的繁华喧嚣过渡到自然"天人合一"的居住意识,以其独有的人文眼光和坚实的品质保证,实现人们期望的诗意栖居。
看到厦门这块肥土,很多外来的大品牌开发商也争相到来,比如万科、中铁、中骏等冲击着本土的厦门房地产开发商排名,不论哪家,最终房屋的品质才是决定购房者选择开发商的关键。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10-19,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Ⅲ 厦门轨道交通不断延伸织密网络 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轨道交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十年,栉风沐雨,厦门轨道交通由规划图纸一步步变成现实,一个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
这十年,砥砺前行,厦门轨道交通在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中展现新作为,成为厦门跨岛发展的先行军。
厦门轨道交通因跨岛发展而生,乘着跨岛发展的东风成长。正如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所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指挥部紧紧围绕纵深推进跨岛发展胡竖、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等新时代命题,锚定“打造百年工程”这一目标,取得丰硕成果。指挥部将持续推动轨道交通提质增效,助推更高水平建设“两高两化”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服务
助力城市发展
和民生改善
城市轨道交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十年来,厦门轨道交通把岛内、岛外各组团紧紧连接,放大了城市,链接了生活。
集美区是厦门岛外最早开通地铁的区域。1号线唤雀为集美裤链大新城发展提供了动能,以软件园三期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日益成熟。
2号线的开通运营,加速海沧东孚片区、马銮湾片区、海沧CBD片区开发。未来,马銮湾新城地铁线网密度全市领先,实现与全市其他区域快速连接,居民出行将十分便利。
3号线也为翔安区的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积蓄能量。在地铁3号线的加持下,航空新城、东部体育会展新城、同翔高新产业新城、环东海域新城等“四座新城”正在快速崛起,而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备的翔安南部新城也因为地铁的开通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
今年6月中旬,6号线集美至同安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条线串联起集美、同安老城,实现环东海域新城、同翔高新城快速联系,助力厦门的环湾发展和跨岛发展。
轨道交通的延伸,不仅拉近岛内外空间距离,还拉近市民的心理距离,幸福感也随之提升。
2017年底1号线开通以来,客流持续快速增长,每开通一条新线客流量即翻倍。目前网络负荷强度在全国开通地铁的城市中处于居中水平,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二。其中,1号线客流负荷强度达每日每公里0.92万人次,已超国家标准。
2021年6月,3号线开通运营后,轨道交通形成“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的格局,迎来网络化运营时代,客流叠加效应越发明显,线网总客流量出现跳跃式增长。厦门轨道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厦门地铁共开行35万列次列车,运行1000万公里,共运送乘客1.7亿人次,同比增长55%。
轨道交通的建设与发展也大大减缓了人口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近十年,厦门已呈现出本岛人口容量饱和的状态,岛外人口逐年增加。现在,畅通的进出岛轨道交通带动岛内越来越多的市民到岛外安家立业。
厦门市 交通运输局联同厦门市资源规划局发布的《2021年厦门市城市居民出行交通大调查》显示,随着岛内外人口比例的重心转移及居民出行空间分布的变化,岛外居民出行总量增加迅猛,居民岛内出行总量约为537万人次/天,岛外出行总量约为779万人次/天,岛外交通出行量占比超过岛内。
对于生活在岛内、工作在岛内的人来说,美好的一天,或许是从搭乘地铁开始。
支撑
地铁十年
飞速建设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骨架,区域间的交互,需要建立在便捷的交通条件之上。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回应。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1-2020年)。
2014年4月,1号线全面开工建设,厦门地铁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17年12月31日, 厦门地铁1号线 开通试运营,厦门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2019年12月25日,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厦门地铁线路形成“十字交叉”的格局,迈入“双地铁时代”。
2020年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调整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21年6月25日,厦门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至蔡厝站段)开通运营,标志着厦门地铁形成“中心放射、三向出岛”的格局,迎来全新的网络化运营时代。
虽然起步晚,但厦门轨道交通建设一朝起势,便“长”势惊人,一路高歌。这十年,厦门轨道交通一条接着一条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最开始的1号线,到如今的3条在营地铁线、3条在建地铁线,覆盖厦门岛内外,厦门轨道交通就像一条条健壮有力的“地下动脉”,朝着更高站位、更大格局纵深推进跨岛发展的新方向发展。
引领
更新城市形态
重塑城市格局
轨道交通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更为一座城市带来社会生活、都市功能、城区布局等形态的更新。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发展模式,正在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新方向。下一个十年,将迎来厦门TOD的时代。
湿地公园TOD是福建首个成片区开发示范样板,该项目围绕地铁2号线湿地公园站进行立体开发,以“交通一体化”为核心理念,拥有地下、地面、空中三维立体交通体系。未来,市民想要去地铁湿地公园站,可以“无风雨”地到达该站的每个地块、每个空间。
站城一体、产业优先、功能复合、综合运营……湿地公园TOD项目只是一个起点,集美软件园TOD、海沧中心TOD、翔安后村TOD等轨道综合开发项目也在逐步推进中。未来,在这些TOD项目,车站不仅仅是一个“过路”的地方,而是“聚集”的地方,人聚、财聚、商气聚,居住生活、商务办公、休闲游憩都可以在TOD有机融合。
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厦门遍布TOD项目,以城市地标的姿态,为板块和片区赋能,在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中释放轨道交通活力。
随着地铁的延伸、TOD的崛起,厦门的空间布局也在优化,从岛城演化成湾城,突破岛城的桎梏,在更大战略格局和更高目标追求的时空背景下,努力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厦门的目光已经眺望地更远。到2035年,远景规划12条地铁线网,总长度493公里,加速迈向地铁“500公里俱乐部”。
厦门地铁
非凡十年大事记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17年12月31日,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
2019年12月25日,厦门地铁2号线开通试运营
2020年1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调整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16-2022年)
2021年6月25日,厦门地铁3号线(厦门火车站至蔡厝站段)开通运营
远景目标
近日,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了《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0-2035年)》(草案)。
根据该规划,到2035年,我市轨道交通线网由12条线路组成,总长约493公里。其中7条普线,分别为1号线、2号线、3号线、6号线、7号线、10号线、11号线,约297公里;4条快线,分别为4号线、5号线、8号线、9号线,约186公里;1条轨道控制线,约10公里。
【数据】
厦门轨道交通已先后建成并运营1、2、3号线,全长98.4公里,形成“三向出岛”的骨干网络,运营车站71座,换乘站5座。
【点击】
厦门地铁
攻坚克难穿山越海
10年间,厦门轨道交通建设“加速度”,从无到有、从1到3,背后有诸多挑战、创新与变革。
看——1号线在初步设计评审中,被全国各地专家打上“最难”标签——是当年国内已建和在建地质条件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地铁项目之一。30.3公里长的路段,跨过山河大海,击碎孤石群、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历时近四年建成,全面展示“厦门速度”。
看——2号线穿海隧道是全国首座海底盾构地铁隧道。这条海底隧道,全长2784米,仅仅3分钟的车程,可打通它却整整花了将近4年的时间。18种不同地质,不稳定的软硬岩石纵横交错,还有繁忙的航道在隧道的正上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者们用科学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最终让2号线穿海隧道成为国内首条使用盾构机修建的跨海地铁隧道。
看——3号线过海通道是全国首条采用“矿山+盾构”工法组合施工的海底地铁隧道。跨海段海域区间长约4公里,长度约为地铁2号线穿海隧道的1.4倍,存在着多个风化槽、风化囊、基岩突起等地质现象,堪称国内地质情况最复杂的海底地铁隧道之一。正是因为地质复杂多变,“逼”出来了全国首条工法组合施工海底隧道。
十年间,厦门轨道交通建设遇难克难,逢险攻艰,持续“加速度”,步履铿锵,在历史的年轮留下一段艰辛而又充满荣光的印迹。
Ⅳ 厦门地铁的发展
厦门轨道交通10号线线路大部分沿用厦门BRT快2线、快5线线位,高架桥梁和车站是为未来的厦门轨道交通10号线预留的,将适时升级改造为厦门轨道交通10号线。并将BRT快1线、快6线改为厦门轨道交通10号线支线。该线路仍处于远景规划,暂无具体计划及建设时间。
厦门北站地底将预留厦门地铁1号线、厦门地铁4号线的地铁换乘站,已经完工,为福建省首座完工的地铁站。厦门北站站前广场下的地道现已完工,为首段完工的地铁隧道。厦门北站也立起了地铁指示牌。
厦门地铁10号线为南北向辅助线,构建了本岛与集美和大同组团快速连接通道,是1号线北向出岛的有力补充。线路大部分沿用厦门快速公交2号线线位,全长40.4公里。主线全线设车站31座,平均站间距1.3公里。岛内设置县后停车场,大同组团设置四口圳车辆段,同时作为线网备选综合车辆维修基地。考虑到厦门北部集美地区发展较为成熟,现已分布有集美大学、华侨大学、厦门理工等诸多教育产业及居住用地,该片区与厦门本岛间存在一定交通需求,故在远景线网中预留设置厦门轨道交通10号线支线可能。支线将大部分沿用厦门快速公交1号线线位,线路连接集美嘉庚体育馆和后溪组团,为实现集美片区与岛内的直接联系预留条件。 2012年根据市政府的相关通知,市国资委于这里正式对轨道交通集团的“主业”进行明确批复。厦门轨道交通集团确定的三大主业为:轨道交通设施的投资、开发建设与运营;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经营 (包括轨道建设物资供应、轨道沿线及周边广告、停车场及其他附属设施的投资开发与经营管理);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与经营。
其中,地产开发的主业最受关注。“由于建设成本高昂,世界上大多数城市的轨道交通均是亏本运营,需要政府提供补贴。”有关专家此前分析,不过,香港地铁却实现了盈利,盈利的关键在于资源开发,核心赢利模式是“地铁+地产”,地产收益占到其全部收入的七成。
而显然,未来厦门轨道交通,正是拟借鉴“地铁+地产”的开发、运营经验,以减缓投资压力。 2011年末,厦门市机动车达到79.5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达到46.5万辆,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导致交通拥堵日趋严重,轨道交通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厦门市政府结合城市建设发展提出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策略,而厦门岛与岛外各组团的空间距离在15km-35km之间,轨道交通能够拉近时间距离,从而快速带动新城发展。
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功能定位为:作为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支撑,将组织骨干走廊型运输,发挥其大运量长距离功能特点,成为跨海交通的主体;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城市常规公交和快速公交共同服务于城市内部出行,覆盖客运走廊,成为中心区客运交通骨干。其主要规划原则为:实现岛内外规划建设一体化;覆盖城市发展主要轴向;覆盖主要客流集散点;沿城市主要交通走廊;集约利用跨海通道。
根据上述功能定位和规划原则,结合城市规划发展和空间布局,厦门市轨道交通远景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1号线、2号线和3号线为三条骨干线路,分别引导本岛向北部、东部、西部跨海发展;4号线为南北向辅助线,构建本岛与集美和同安的连接通道;5号线为环海湾线,从马銮组团至马巷组团;6号线为翔安区内辅助线。线网总长约246公里。
2012年06月06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2012年07月19日至21日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组织专家来厦评审我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3年11月13日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近期陆续开工建设。 海底隧道重要性
地铁3号线往南链接线通过厦漳海底隧道通往漳州港。公路交通加轨道交通,对于厦门湾南北岸都是福音,既有利北岸的辐射,也有利南岸的开发。
不过5日,许多市民也忧虑,担心隧道建成之后带来的巨大车流,将使原来就拥堵的白城、成功大道以及岛内交通不堪重负。
一些市民及专家建议,在厦漳海底隧道内建设地铁,并将地铁与公路相结合,让两者达到最优化组合。
“我赞成厦漳隧道内建设地铁。”5日一早,市民许小姐便致电本报说:“如果隧道里只修公路让私家车走,那将大大加剧岛内拥堵。”
许小姐的观点是,如果建设地铁,很多住在南岸,但在北岸上班的人就不需要买车了。
一位交警也表示,隧道厦门端位于环岛路白城位置,这一带本来就很堵,特别是碰上节假日。隧道一旦建成,厦门湾南岸的大量车流将在这里汇集,并且涌入成功大道。“厦门岛内交通或将不堪重负。”
“隧道内建设地铁是最符合未来发展规划的。”一位交通专家告诉记者,如果仅有地铁也不方便,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地铁与公路的结合,两者如何最优化值得有关部门仔细论证。
大桥与隧道共存
在海底隧道拟建地点不远,厦漳跨海大桥已经在建。从地图上看,二者的出口确实都在漳州开发区。“在不远的地方,又建大桥,又挖隧道,会不会重复建设?”一些读者提出疑问。
厦门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大桥目的是连通海沧港和漳州港,而隧道则是要连通厦门中心城区和漳州开发区的中心城区。
“大桥和隧道,两者的直接受益群体有所区分,并且在功能定位上也有所划分。”一位业内人士说,一旦隧道建成,厦门到漳州龙海10分钟以内即可抵达,其最直接受益的是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以及附近开发的一系列大型房地产项目。 纲要所提到的厦门轨道交通
厦门拟建7条轨道交通线路 3条已初步规划
“十二五”期间建3条,线路走向已有初步规划
“十二五”期间厦门将建设3条轨道交通线路。昨天,导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在前不久刚刚编制完成的 《厦门市交通运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草案)》(下称《纲要》)中,对这3条轨道交通的线路方向作了初步的具体规划。
不过,有关人士透露,该《纲要》还是草案,并非最终定稿。有关部门、专家等正在对轨道交通线网进行优化、论证,很快将作出决策,并报国家批准。
《纲要》里提到,根据《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厦门拟规划建设7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这将对厦门城市格局的变化、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十二五”期间建设首期3条。现年“两会”上,市发改委主任康涛透露,这3条的大致方向为:向东、向西、向北,串起厦门岛内外,让各方向群众受益,并向外辐射。
值得一提的是,这3条轨道交通要走地下,还是走路面;是要建轻轨,还是地铁,都还未确定。
《纲要》对3条线路作初步规划
1号线为南北骨架线,构建本岛与集美片区快速跨海连接通道,并服务于岛内外火车站。线路南起中山路,沿桂花路向东北辐射,穿越金榜山转入厦禾路,后沿嘉禾路向北,经海堤跨海后沿着杏前路、杏锦路到达杏林组团东侧,后沿规划路向北贯穿集美新城,过沈海高速后止于厦门北站。
线路连接厦门火车站、嘉禾路商业区、杏林组团、集美新城、厦门北站等重要客流点及规划开发区域,长度31.5km,设车站19座,线路于厦门北站附近设置车辆综合维修基地。
2号线为东西向骨架线,构建本岛与海沧快速跨海连接通道。线路东起钟宅湾,沿环岛干线向南至何厝后沿吕岭路经江头由湖滨北路向西跨海,经海沧后止于马青路北侧。
线路连接本岛东部五缘湾商务区、厦门软件园、吕岭住宅区、海沧中心区等已开发区域,长度24.1km,设车站21座。线路于海沧马青路以北设置车辆段备选用地。
另外,2号线在规划远期将在海沧区内延伸至马銮城市副中心,线路总长38.7km。
3号线为西南—东北向骨架线,构建本岛与翔安片区快速跨海连接通道,线路南端预留向南延伸至漳州条件。
远期规划:线路西起厦大,沿思明南路转入镇海路向北铺设,后经市府大道穿越筼筜湖沿七星路向北穿仙岳山,后转至湖里大道、枋湖北二路向东,跨海后到达翔安片区,沿规划洪钟大道向北铺设连接新店、马巷组团,止于沈海高速北侧。线路连接本岛传统核心区、市级行政中心、湖里区、翔安区等成熟功能区及规划开发区,长度42.4km,设车站29座。线路于新店、马巷设置车辆段备选用地。“十二五”规划:线路西起厦大,止于翔安区新店镇。
轻轨和地铁有什么区别?
有关人士告诉导报记者,许多市民对轨道交通有一定的误读,以为路面上的就是轻轨,地下的就是地铁,“其实,不管地铁还是轻轨,都可以走路面或者地下,它们的区别在于列车宽度、型号、编组和车轴重量,地铁的载客量要大于轻轨。无论地铁、轻轨,统称为轨道交通。”
三、厦门建设总长约247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厦门市建设总长约247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厦门市民最快能在5年内享受到城市轨道交通带来的出行便利。
厦门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黄晓舟说,随着厦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展轨道交通十分必要。
黄晓舟介绍,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远景规划建设6条线路,线网总长约247公里。厦门市轨道交通将组织骨干走廊型运输,成为跨海交通的主体。同时,其线网未来将与城市常规公交和快速公交共同服务于城市内部出行,覆盖客运走廊,成为中心区客运交通骨干。
据了解,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前期工作从2010年初即已全面启动,首期轨道线路工程由1号线、2号线和3号线部分构成,总长约85公里。
四、厦门地铁1号线部分线路将有调整
东南快报讯(记者张冠军)2013年7月30日,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就曾发消息确认:厦门地铁1号线年内就要开工建设。日前记者获悉,厦门地铁1号线最快或将于下月动工!不过据集美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相较于此前多次见诸媒体的1号线的站点设置和规划线路等,1号线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有所调整,而目前调整方案还未具体落定,最终的线路方案届时以施工建设为准。6条线路变4条线路此前依据厦门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厦门市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6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46.2公里。1号线、2号线和3号线为三条骨干线路,分别引导本岛向北部、东部、西部跨海发展;4号线为南北向辅助线,构建本岛与集美和同安的连接通道;5号线为环海湾线,从马銮组团至马巷组团;6号线为翔安区内辅助线。不过据最新的消息,厦门轨道交通规划线路调整,6条线变成4条线,其中1条为轻轨,同安老城区被抛弃。厦门将建设的4条骨干轨道包括厦门岛到集美区1号线、海沧区—厦门岛—翔安新机场2号线、岛外环湾3号线,以及环岛旅游轻轨4号线。1号线和2号线纵横分布,2号线还预留了城际轨道衔接,连接泉州和漳州,3号线沿着海湾串起岛外四个区,4号线则是环绕厦门本岛。调整1号线部分线路据集美区规划局透露,地铁1号线预计将于2013年9月开工。集美区规划局局长黄英表示,地铁1号线的线路在原先设置基础上可能会对几段线路进行调整,将有13个站点落在集美。黄英介绍说,对几段线路进行调整主要是从规划的角度及保护城区的角度考虑。比如原来的起点站设在中山路,但鉴于中山路有很多风貌建筑,抗震等级也不高,地铁修造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拆迁和破坏,所以政府规划建议优化线形,改走镇海路。集美区一带,原先考虑经过杏北,但考虑到这里存有大量老城区,集灌路杏北路一带又有很多台商企业,牵涉到大量的居民和拆迁,建造过程可能会影响进度,因此政府通过精心比选,考虑调整到杏锦路一带。根据线路规划,地铁1号线将有13个站点落在集美。目前调整方案还未具体落定,最终的线路方案届时以施工建设为准。据悉轨道1号线的工程节奏大概会在2013年9月份动工,按照一般一条地铁线路的建设周期,争取在5年内能顺利开通轨道1号线。
Ⅳ 厦门4大新城,哪一个才是未来的顶梁柱
近期看集美新城,远期看翔安南部新城!
凡事有先后,厦门最高概念就是在中山路老厦大那一带的老城区,到后来,随着经济特区扩展到全岛,思明全区和湖里全区才逐步发展起来。
关于海沧
到了后来,岛内发展空间有限,逐步往岛外发展,海沧成了最火的那一个。海沧的优势首先是海沧大桥,另外,海沧的台商投资区地位,也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同时很多的资源投入下去,海沧成了岛外发展的排头兵,并在前几年引领整个岛外区块。
海沧除了台商投资区外,还有海沧港区和生物医药区的拉动作用。别小看这些经济的加分项,这是区域能够持续发展的动力。
时至今日,从房价的情况看,海沧还是占据了岛外独一份的。
关于集美
集美的地位,其实在原来是很稳固的,特别是有了集美大桥和杏林大桥及最早的厦门大桥,集美与岛内的连通性是最好的,特别地铁一号线,也开启了集美的地铁时代,这可是岛外首个通地铁的区。
集美新城的地位,在于良好的公建配套,大学城氛围和景观,让其成为目前岛外最成熟的区块之一。而与海沧相比,集美新城还在加速完善,所以在最近一段时间还会继续上升。
说到产业,就不能不提集美的软件园三期了,这是目前厦门已建成的软件园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而且,很多软件产业正在从岛内越来越饱和的软件园二期向这里搬迁。加上还在规划的影视文创产业,这都将带动本区域的发展。
关于翔安
不过如果时间拉长了看,我却更看好翔安南部新城。因为翔安可以算是一张白纸,很多的基础建设规划可以从新开始,这就决定了其起点更高,未来的天花板更大。
不过翔安目前的主要原因是进岛通道只有一条海底隧道,但在往下,你会发现翔安的地铁规划,是所有城区中最密集的,厦门机场即将搬迁,跨海大桥开始修建,且东部市集中心的规划也慢慢浮上水面。
另外,翔安还有一个令集美也羡慕的因素,就是厦门大学的翔安校区,这将带动本区域的文体发展,比如厦大附属的学校、厦大附属的医院,等等。
总结
厦门正在进行跨岛发展的大变革之中。与一线城市格局相比厦门最大的缺点就在于城市发展是单中心的。而未来的厦门,正将海沧、集美、翔安甚至是同安个个激活,从而形成多中心的发展态势,如此,厦门才有可能迈向一线城市的行列之中。
而在这个进程中,海沧为首,集美目前风头正盛,而未来的落脚点很可能就在翔安。因为这里的想象空间,还是十分巨大的,如果可以类比的话,我愿把翔安比作上海的浦东!
肯定是翔安了,以后有钱了要消费就是看比赛(一场两馆),出去 旅游 (4F机场),读书(厦大,实小,双十,厦门最好的学校都来翔安了)。
未来二十年集美,海沧生活区基本不会有太大改变,马銮湾集美占了五分二,南部工业区,肺要强大。同安:除了靠近集美环东海域,其他区域厦门各区没人和同安抢后妈。翔安南部新城房产同质化,未来难产,规划市级中心变更为东部中心,降了一个等级,十年能不能动工还是未知数?集美旧城区、灌口新城、集美新城、杏北新城、杏滨新城、陈井村片区(软件园四期),杏林老工业区改造、北站片区多点开花,北接同安、西接海沧、长泰,南接湖里,东接翔安(环东海域大桥),区位优势明显。这是岛外其他区域无法比的。产业:软三、未来软四、杏林湾商务中心,其他区也无法比。商业更不用说了。交通:北站、高速路出入口,翔安机场飞机一年能去几次?(除商务外),高铁出行才是百姓出行常态。
未来是多长时间?
10年内集美新城当之无愧,人口、城建、环境、产业、商业、教育、交通等各个维度都将领衔岛外各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10年后乃至更长时间,看好翔安,一是政策和定位,二是可开发空间大,白纸意味着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以十年为限,集美还是第一位
如果以二十年为限,集美翔安打平
海沧相对地块小一点,可塑性不够…
至于同安…什么时候环东海域成熟了,才能带动同安。
至于为什么,可以去集美市民广场实地看一看风水布局…看了便知
海沧!海沧!海沧!海沧区政府的效率较高,经济发展潜力大,最重要的是,虽然名校虽然在翔安,同安,集美遍地开花,但是教育沉淀,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海岛外海沧区最高!比如双十附属学校,北师大附属。算是岛外数一数二的学校了。
集美区集美新城没有生气,经济发展靠后…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黎明曾经演过的一部电影,说过如下一句话,大家请看。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厦门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一时难以改变。那就是大家始终认为岛内才是厦门,岛外是乡下而已。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说法吧,宁要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套房,这都多少年啦,这种看法从来没变过!
那厦门靠什么来发展的呢?一靠 旅游 ,二靠房价。 旅游 的核心资源基本都在岛内,岛外的人造 旅游 资源一时半会没啥影响力。而房价轮番的上涨也都是岛内来引领的,岛外的房价只是跟着涨,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价格立马松动,其实很多买了岛外房子的,这几年很多都没涨,甚至有的还跌了一些,唯独岛内房价如此坚挺,无疑更加让人们坚信,岛内才是真正的厦门。
要想让四大新城当顶梁柱,我看还是为时过早。不信你去岛外看看,那里有什么?其实没啥产业支撑的。有人说翔安建了新机场,以后肯定就是顶梁柱。其实目前看就翔安发展的最差,出了隧道,基本都是在建的工地,很多还都是荒地,农田,根本没有像样的企业。从找工作就能看出来,基本都是3000-5000工资的工作,还有几所刚建好的好学校,除了一波炒到快5万的房价,那就没有啥别的东西了。再说了,你听说哪个城市是靠一个机场成为发达城市的吗?没有吧,还的靠产业,靠人才。这两点做不好,别看是新城,谁也当不了顶梁柱。最后还得靠岛内那点 旅游 资源,吸引国内外的闽南人过来买房子,才能维持厦门的颜面。
海沧才是顶梁柱呀,为什么?因为海沧是厦门工业最发达的区。有了工业,就有了钱,有了人,有了钱和人,其他的还不会有吗?
在厦门、漳州与泉州一元化计划中,漳州港新区、集美新区、翔安新区与角美新区中,漳州港新区潜力无限!
我认为应该是海沧,西可对接漳州和广东,尤其是漳州平原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对厦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