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名人访谈录怎么写
22岁的李映明,在福建除了拥有两家证_公司和一家电话行销公司外,还拥有全福建省最好的培圳方法,很多公司请他去培训和激励员工。
李映明曾在梦工场公众承诺:我是经销商中最年轻的,我一定要做所有梦工场经销商的第一名。你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吗?下面是记者与他的对话。
14岁出门远行
记者:李总,您好,你是从什么时候有经商意识的?
李总:12岁,我读书的时候,特别渴望赚钱。小时候,别的孩子都拿压岁钱买吃的,但是我会把钱省下来,买一些年画和海报,刘德华的海报画像,在学校门口摆地摊。
记者:你为什么在这么小就有经商的意识呢?
李总:这可能是家人的关系。我妈妈从我开始懂事的时候就做生意了。原来有铁饭碗,后来铁饭碗丢了,就自己做生意,我们家族里长辈都是做生意的。从小到大在做生意这种氛围中长大的。
家里有一个最大特色就是:每天晚上吃饭的时候,因为我们开店做生意,晚饭9点开始,吃得很晚。所以,每天晚上都听他们聊生意,公司发展,企业未来,行业远景。
每天听,听时间久了,越听感觉收获越多。当时自己有点钱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在潜意识中想做一些事情。除了卖过海报,我还卖过花。把100元的压岁钱翻了好几倍。记者:你从哪一年不读书了,你父母对您有什么看法?
李总:1997年,我小学毕业就有不想念书的想法。全家人都不同意,而我天生脾气很强,决定的事情没办法改,一百多人也拉不回来。我决定不读了,父母也没办法。
1998年4月份决定不读了,就去工作。我是98年4月8号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的,因为我是98年4月8号上午拿到的学籍,中午两点钟坐车到了湖北黄岗地区做家具。当天晚上做搬运工,做了一个通宵。记者:你自己独自一个人跑出来,你父母???
李总:我从小在江西长大,老家是湖北的,父母在那里开了家具店,我们住在一个小县城里。我的家庭在县城还可以的,不算差。但是我的性格就是爱动,好玩,爱沾点儿新鲜事情,什么新鲜事情来了就爱沾一沾。
所以,那时候就到蕲春去工作了,一干就是两年。两年多时间,在那边做搬运工、安装工、木工、油漆工。从14岁来到福州是8年多的时间。记者:讲一讲你从学校出来到现在的一些经历?
答:从学校出来,我开始在湖北做安装家装工具,做了两年时间。我做事情比较喜欢接受挑战。那时候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特别强,就因为竞争对手强,所以我们拼命地苦干。
在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把家具店做到了那个地区的最棒一个家具店,不管货物还是新产品都是最好的家具城。做了家具两年之后,因为家里有些事情就又回到了江西,做了一个灯具还有设计橱柜,电工也做了一段时间。反正,这些年来做的事情是满多的,电工、安装工、木工、油漆工,搬运工,板车也拖。记者:那你应该是有很多经验?
李总:做苦力活经验很多。我到现在经验有两种:一种是做苦力活的经验,第二种就是做销售的经验。销售让我找到了快乐
记者:谈一下你是如何做销售的?
李总:有一天,舅舅来看我,看到我很可爱,他对我说:“我带你到福州学厨师怎么样?”我说:“好。”那时候做厨师,因为家里给我找了一个特一级的厨师,专门带我,带我的过程中,我妈妈住了三四个月以后,我发现我这辈子做到底厨师最高级别就是我师傅了,特一级技师,是厨师的顶级了。
看到师傅的今天,我好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这不是我想要的。就算是特一级技师,也要一辈子替别人烧饭。
后来,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这辈子,一定要别人替我烧,我不会给别人烧饭。”所以我不做厨师了,决定做销售。记者:你销售的第一个产品是什么?
李总:是从卖IC卡开始。我每天上班下班路过,看到有人卖卡,我就想他们这个也不需要经验和学历,我想要把这个卡卖出去就好了。我就问他们买卡挣不挣钱?他们一声不理,两声不理,我就天天问,问了个把月之后熟了,就告诉我大概能挣多少钱。
他们不告诉我在哪里进货,只是告诉我大概位置,我是自己去问的。找到那个地方就去进货,当时没钱,找我妈妈支助了我800块钱买了一碟卡,就整天在路口卖。那时候业绩还不错,因为他们那些卖卡的都是卖了一年半年的,很疲了,没有冲击,没有动力。
因为我刚去卖,而且我很想做销售工作,对销售工作充满一种渴望,觉得销售工作有一种神秘感。那时候我做销售的时候,因为是在福州最繁华的一条路,都是最繁华的阶段。
我拿着卡,这条路的人流量非常大,很多人都从这里走,我就拿着卡,他们就在路两边站一排,我想等别人过来,都不行。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陈老师讲的主动出击的概念,但是我想主动找别人还是有效果的,我就站在最前面选了一个很窄的一个路口。因为那里有一个小桥很窄,人必须从那里先经过。我就站在桥和路的交叉口上,我就拿着卡站在那里,我见人我就问,我说需不需要IC卡、需不需要电话卡?便宜卖?所以,我第一天业绩就比别人好。
记者:收入怎么样?
李总:平均一天赚个30来块钱。因为新手一个月赚个六七百,七八百,一千以下。但如果是老手,卖久了有长期的客户,收入一般都在一千五、一千六,还不错。那时候我做厨师是一分收入都没有的,还有路费、住宿,好在那时候有我舅舅、舅妈他们在支持。记者:我觉得你做生意起步很早?现在像你这么大的很多还在读书?
李总:我还有很多朋友现在还在读大学,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不敢去创,敢不敢去做。我做很多事情的时候对于我来说都是未知的,因为还年轻,很多东西都不懂,没有高学历,没有这种经验,都是一种未知的状态。但是对于这种未知,我是什么困难都不怕,有时候我很自信。记者:你觉得虽然自己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但是能在社会上生存,最主要是靠什么?
李总:因为我的家人、我身边的同事和我现在的员工也好、干部也好,他们对我都有一个评价。他们说我是一个很活跃的人,我到人群中很容易有一种激情来带领人,而且我到了这边有一种噪杂的感觉,有一种氛围在这里。这是所有的人给我的一种评价,跟我在一起很新颖,很有动力,永远不乏力,永远敢做事情,永远肯自信,就是一种阳光的感觉。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网名叫“阳光男孩”,这是别人一直要求我取的。记者:你是如何提高销售技巧的?
李总:是这样的。我销售卡完之后去做化妆品,福州很有名的一个化妆品,在全国有挺多家连锁店,在那里做化妆品销售。因为当时卖卡对自己提升不是很大,完全要自己去悟,没有人教。
我想,如果能够进入一个销售团队更好,有人教不得了,学的更快。那时候就进入了化妆品的业务团队,当时和我一起应聘的有20多个人。但是第一个月我是公司20多个人新员工的第一名;第二个月我是公司新员工、老员工第一名。之后干了有半年一直都是公司第一名。
我是公司从员工跻身到组长最快的一个人,第一个月做新员工,第二个月直接做组长,是他们公司开了这么多年成长最快的一个。认识陈安之老师记者:你为什么能越做越好?原因是什么?
李总:因为那时候带我们的经理,非常崇拜陈安之老师,他整天在公司里面放陈安之老师的盘片。我有时也过来听,本来到时候应该下去销售了,那天我就在那里听。开完晨会就在那里听,我感到很有兴趣就不下去了,我就一直把这个盘片听完了。
一上午坐在那里听,听完之后热血沸腾,好兴奋。我就问我们的经理那是谁?讲得真好。我们经理就给我介绍了陈安之,他特别崇拜陈安之,当做偶像来看,给我讲了一大堆,讲得我也是热血沸腾。
陈安之老师所有的盘片、书我当时都买来看。我就找啊,买盘片,买了好多。现在至少有500多片了,很多是重复的。送了无数的人,送给了朋友,书籍也是很多。
记者:你听过陈老师的课程吗?
李总:听过一次。06年4月18号。在厦门。但是我现在把陈安之老师2006年接下来所有的课程,包括总裁班,包括讲师班。还有下个月上海的17、18号所有的课程我都报了。
因为我当时报的时候,销售代表说大概一共是多少场?我说我要参加的是陈老师所有的课程。我让他帮我算一下多少钱?我说一次付钱全包了。我觉得投资是一种学习,这种学习才是最值得投资的东西,将来有更大的回报。
我今年投资2万块钱学习,明年可能帮我得到200万,这是一种回报,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的。记者:谈一下你和梦工场合作的计划?
李总:先做一个系统,终端这样一个销售系统,把这个样子搞出来。再做学校这块,谈学校的项目。从7月份到9月份这两个月做系统,把福州那边的拿下来。
9月份开始做学校这一块的项目。从9月份学校的项目做起来之后,做整个团队的模式。我不希望只靠行销商来销售,我需要靠一个团队来支撑。因为我觉得只有一个团队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如果没有一个团队来支撑这个企业是做不大的,不是做不大是速度不够快。因为我做事情讲究速度,我觉得年轻人成功就是速度比别人快,效率比别人高,不然他不可能那么年轻就比别人成功。所以,我现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成功。所以做事速度非常快,我要在最短时间建立一个非常庞大的团队,现在我们团队里的人大概是几十号的人。记者:你是怎么理解团队精神的?
李总:因为团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使命感。做企业是这样的,我觉得分众传媒这一点非常厉害。分众传媒在做的时候,就把这种使命感挂出到什么企业,每一个员工都有使命感。
突然在我的团队里面,他们有一种使命感,他们愿意把这种成功学发扬光大,他们愿意把这种成功学传递到他们身边每一个需要成功学的人。我觉得这一点就是有使命感。
在我的人生使命感里面,希望在我走的时候我会含笑而去,因为我对社会、对人类都是有贡献的,哪怕就是一点点,因为我曾经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说我为他们尽力了、努力了,这不是一个百分之十三的人应该说的话,有因为是百分之十三的人所以一定要留下东西。记者:你认为成功是什么?
李总:我觉得成功就是一个决定,你决定要,你决定一定要,当你下定这个决心一切东西都不重要了。
因为一切东西都是你可以排除的东西。有两个广告我看着非常有感受,是中国移动还是电信的登山员,每一次的挑战山峰都是挑战自己,一生锻炼的就是自己,我能,这是这个广告词。
我看了非常有感受,确实是这样的,他战胜的就是自己,不是企业不是市场,市场竞争越激烈人总能战胜市场。关键是你够不够这个资格,有没有这个能力去战胜这个市场,去引导这个市场?市场再乱,总有人来引导这个市场。
但这个人也是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他现在可能先到我们这儿做,但是假如我们去努力,我相信我们至少也能成为这个引导者中的一员。
成功学,我觉得很简单,这么几句话可以概括它。成功学的目的就是说让你更快捷、更好的方法、更省心、更快乐地去做好一切你要的事情,我觉得这是成功学的定义。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成功的定义是消化,但是成功要达到它的目标就叫成功。
⑵ 厦门的人怎么样啊
说到厦门人,可不能不谈厦门话。
初听厦门话,简直叫我难以接受!一句话下来,让你觉得它既像日本语、又像古汉语。“吃饭”叫作“假崩”!!“随便”称为“青菜”!!!“下车”竟是“乐恰”!!!!真是搞笑!直到后来经人介绍我才知道闽南语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它是全国各种方言中,将古汉语最完整的沿袭下来的一种语言,怪不得人们把“怎样”称为“安怎”,把“慢走”说成“慢行。”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出去逛街,一位服装店的小姐看见我试穿了一件衣服后立即笑容满面的说:“你紧岁哦!”“什么?我几岁?关你什么事?奇怪!!”我心想。她看我呆呆地看着她,立刻改口说:“哦,你不会听厦门话?我是说你很漂亮啦!”原来如此!可她生硬的普通话仍让我莫名其妙:说我“听不懂厦门话”就好了,什么叫“不会听”啊,真让人百思不解,但最后我还是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厦门人的确很可爱!
不仅可爱,他们还十分可敬。一次我乘公交车,已经没有座位了,只好站着。在我还沉醉于车内的整洁干净和车外的秀丽风景时,上来一位老人,于是马上有人给这位老人让座,老人谢过后欣然坐下。我觉得很新鲜,可车上的其他人却不以为然!接着我开始观察,发现一有老人或孕妇上车,就立即有人给他们让座。后来别人告诉我,只要在厦门的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会有人给让座,大家都很自觉的爱护他们!多温馨!素不相识却相互照顾,多像一个大家庭!
⑶ 厦门名人小传
孟泰———爱厂如家
(2004-04-27 08:06:20)
孟泰是河北省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配管组长、技术员、副技师、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高炉炉体及动力机械设备几乎被破坏洗劫得荡然无存。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他带领工友们跑遍十里厂区,日以继夜地搜寻挖掘器材,并加以整理、分类、修复,然后储存在“孟泰仓库”中,以备急需;不向国家伸手要钱,先后恢复了一、二、四号3座高炉的生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鞍钢受到敌机和暗藏敌人的威胁。为防止高炉遭到破坏,他日夜守护在高炉旁,“守炉餐伴炉眠”是他当年提出的颇具影响的口号。爱厂如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便是孟泰精神。孟泰精神在鞍钢整整影响了一、两代人,并将一代代传下去。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开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着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文学大师——谢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着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屈全国委员会委员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儿童节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着,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着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坚持写作75年,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她创作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获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国姓"将军忠君爱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为妻,所以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明末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郑芝龙稍后经常往来闽粤间,亦商亦盗,崇祯二年(1629年)受明朝招抚,任游击将军,又升为总兵。郑成功7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郑芝龙后来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郑成功曾随他到南京读书。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和其弟郑鸿逵、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做皇帝,改年号为隆武。郑芝龙被封为太师平国公,权势最大。那时,郑成功已22岁了,能文能武。郑芝龙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为儿子争取仕途,便带郑成功拜谒隆武帝。接见之后,隆武帝见到郑成功少年英俊,谈吐不俗,满腔热忱,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问他:怎样才能挽救当前的危局。郑成功对弘光小朝廷的腐败感触很深,就用岳飞说过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来回答。隆武帝认为他的意见切中时弊,君臣谈得很投机。隆武帝感慨地说;"可惜我没有公主,否则就招你做驸马。你一定要尽忠报国,千万不要忘记!"当即赐他和皇帝同姓,把他的本名"森"改为"成功"。此后,人们都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心怀忠义,肝胆照人,和他父亲的暗怀二心截然不同。隆武帝多次派郑成功带兵去援救建昌、南昌、铅山等地,他都英勇地完成了使命。1646年3月,他向隆武帝陈述抗清之策,认为必须"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可是由于实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隆武帝的旨意如果郑芝龙不点头便行不通。郑芝龙甚至暗害与他不和的大臣。名臣黄道周因此愤然离开,自己去征募义兵抗清,不久便壮烈牺牲。有一次在便殿里,郑成功见皇帝闷闷不乐,便叩问是不是因为他父亲不尽忠的缘故,并叩头说:"臣愿以死奉卫陛下,刀山火海也决不变心。"隆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封年轻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谏父拒降矢志抗清
郑成功奉隆武帝之命,去救赣州等地的危急,后又赴漳州、泉州等地去招募兵士,希望建立一支新军,以完成抗清复明的大业。但他父亲郑芝龙开始时只是消极抗战,后来竟暗中和已降清的洪承畴挂上钩。
1646年8月,清军入闽,郑芝龙拥兵不战。隆武帝获悉仙霞关失守,自延平出奔汀州。清军进攻计卅,隆武帝被擒身亡。20天后,福州也陷落。
汀州失守后,郑芝龙回到安平镇,和满清大臣博洛暗中联系,准备投降。郑成功坚持要抗清,痛哭流涕,多次苦谏父亲,并提出继续抗清的办法,请父亲千万不要做叫子孙后代笑骂的事,但郑艺龙不听忠告。郑成功又请他叔父郑鸿逵规劝他父亲,郑芝龙照旧不理,终于在11月中到福州降清,被执送北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稍后被清兵侮辱,愤恨地自杀了。
郑芝龙降清后还派人捎信给郑成功,要他一起降清。在那"父为子纲"的封建时代,儿子应当绝对服从父亲,但郑成功仍坚持抗清,他回复说:"只听说父亲应该教子尽忠,没听说有教子投降敌人的。"整军经武不断出征
郑成功听说清兵到处烧杀淫掠、母亲在家乡死节的事,悲愤万分,他先后在孔庙和母亲坟前祭告,表示报仇决心。接着,他与陈辉、洪政等人招集旧部,并招贤纳士,起兵海上,誓师抗清。他以厦门、金门,还有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为基地,开始了扩大力量整军经武的活动。
郑成功从23岁到32岁这近十年期间,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加紧了扩军练兵活动。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清廷和他父亲的诱降活动,还不断出击清军,成为东南人民抗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1656年7月,郑成功派遣中提督甘辉为元帅率军北上,首先从海上攻克闽安镇。接着,郑成功亲率大队舟师进逼福州城,入南台,夺居其桥,登岸扎营,分兵守乌龙江、洪塘、水口、连江岭等地。他派人侦知福州城大兵少,就命令攻打。由于传令的船只丢失谕帖,大部队未到,只有南台、潭尾处打了一阵,获胜。可是郑成功未防福州外围清兵骁骑驰援,只好退保闽安镇和罗星塔一带。他亲自察看地势,决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下令增筑土堡寨城。另外,他派兵攻克连江县,屯兵北岭以窥福州,还巡视闽清永福港肖家渡,派设水师。年底,进攻罗源、宁德,袭杀清军。直到1657年9月,闽安镇失守,才回师厦门。这一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在福建奋战多年后,决定兴师北上。1658年农历七月,他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州、镇江,进逼南京。他曾满怀激情写了一首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由于他屡战屡胜,麻痹轻敌,战略失策,在南京大败,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曾奋起反击清廷大军的进攻,守住厦门。清军主将达素兵败回福州后自杀。但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成功经周密的思考,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
台湾于1624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率领250O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4月29日)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因遇上涨潮,有人引航,船队迅速直抵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靠岸。荷兰殖民者发现,惊呼"神兵从天而降"。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郑成功指挥围攻赤嵌城,用断水的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于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并占领台湾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台湾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献城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岛。他在《复台》一诗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⑷ 厦门的名人
近代
着名的科学家苏颂、卢嘉锡,政治家洪朝选、蔡献臣、施琅,军事家陈化成、彭德清,教育家周殿熏、林文庆、王亚南,文学家林鹤年、卢戆章、林语堂,医学家吴瑞甫、林巧稚,爱国华侨实业家叶清池、黄奕住、陈嘉庚、陈六使,体育家马约翰,文化名人林尔嘉、邱菽园、王人骥、李禧等等,也有清初海盗蔡牵、鸦片大王叶清和、地方军阀叶定国等历史人物
市政府
市 长: 刘赐贵
副市长: 丁国炎 詹沧洲 潘世建 黄菱(女) 叶重耕 裴金佳
秘书长:许明耀
古代
香山县(中山)古代名人录,以汉、唐、宋、明、清5个朝代之科举文武进士出身为主,全部在旧志中有传或记载。其中汉朝陈临、唐朝郑愚,是立县前之名人,故选入之。宋朝梁杞、陈天觉乃立县之功臣,马南宝乃宋亡殉国之重臣,今再立传。此外,元朝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香山县士子参加该朝科举考试者不多,遍查《香山县志》,未有中进士者记载其中。故本志仅从明、清两朝共125名文武进士中(个别非进士出身)选47名官职较高、着作较多、名气较大者,列入古代名人录。
陈临 字子然,香山人。汉顺帝永建年间,郡举孝廉,先任苍梧太守,汉献帝建安年间,召聘为廷尉(掌刑狱、即司法官),卒年未详。
郑愚 香山人。唐开成二年(837年),授秘书省校书郎,累迁尚书郎,改桂管观察使、岭南西道节度使,命授邕州刺使兼御史大夫。僖宗中和初年(881年),命出镇南海,后召拜尚书左仆射(尚书省的副职),中和四年病故任内。
周尚文 字质善,神涌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进士,选龙岩丞,官至御史。
黄瑜 字廷美,县城人。明景泰七年(1456年)丙子科举人。天顺初年(1457年),帝颁诏求直言,瑜应诏上疏六事。成化五年(1469年)授长乐县知县。以年迈告老归会城番山下,手植槐树两株,自称“双槐老人”,学者称“双槐先生”。卒年73岁。遗着有《应诏六疏事》、《书传旁通》10卷、《双槐文集》10卷、《双槐岁抄》10卷等。
黄� 字世美,黄梁都(今属斗门县)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广西佥事,改任江西佥事,上荐升副使;兵备柳庆,南宁兼分巡右江道,到任不久病故。
黄经 字子常,石岐南门麻洲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应天府举人。任霑益州同知,旋任教职,得泗州学正。辞官回里,撰纂《香山县志》、《滇阳第一州志》、《淮泗一览》、《小学节条》,作有诗文千余首。
黄畿 字宗大,县城人。幼年精通秋春二经,其撰文章涤弃陈词滥语,竞试不逮,愤收拾书卷,以侍奉亲老,绝求仕之志,归隐居于罗浮山之山巅。潜心研习《大易》、《中庸》。其文章为省内佼佼者。书云:“盖粤人着书之精奥者以畿为最。”世称“粤洲先生”。正德八年(1513年)陪子佐赴京应试,染疾不治,卒于途中,卒年49岁。嘉靖四年(1525年)以子佐贵,谥“文林郎”,追封翰林院编修。着有《粤洲集》、《皇极经世书传》8卷、《三五元书》25卷、《删正黄庭经》等。
黄佐 字才伯,号泰泉,县城人。正德十五年(1520年)庚辰科进士,廷试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有司请修《广州志》。以翰林外调,除江西佥事,旋任广西学官。因母病辞官归家。嘉靖十五年(1536年)以翰林编修兼左春坊左司谏。不久,晋侍读掌南京翰林院,擢南京国子祭酒,穆宗诏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后致仕归里筑室于禺山之阳,潜心研习孔孟之道,是岭南着名学者,世称“泰泉先生”。终年77年。其着作凡39种,数百卷外,还纂《广东通志》70卷、《广西通志》60卷、《广州府志》70卷等。
何派行 字应充,小榄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中,旋调福建太平府知府。嘉靖四十年入京觐见皇帝,晋陕西行太仆寺少卿;万历十七年(1589年)转本寺正卿。致仕归家,终年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