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延续300多年的地方民俗节日:厦门天公生
在道教中,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诞”,各道观在当天举事,通经礼忏。而在闽台民间,正月初九这一天又叫做“天公生”,人们备齐各样祭品进行敬拜。在这当中,厦门的“天公生”可谓是别有特色,那么就让传统节日为你介绍。
福建省厦门市的“天公生”活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关于这个习俗,当地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传说,说是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
而就在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
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厦门地区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
然而清朝官员在知道民众的庆祝之后起了疑心,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在庆祝天公生日,以后也年年庆祝,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庆祝“天公生”的节日了,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不亚于春节。
厦门地区拜天公,早早就要开始准备。过去,在敬天公的前一天晚上,人们必须摆上一张干净的正八仙桌,上面系上一块桌彩。八仙桌的摆放位置没有严格要求,有人摆在大厝天井里,有人摆在大门口,还有人直接摆在大厅上,但桌面一定要摆横材,也就是要与吃饭摆法不同。
而因为天公不同于其他神明,所以八仙桌的下面还要有两块矮椅(称天公椅)托着八仙桌。八仙桌上供有五谷、六斋,还要有“搭饭”和花瓶等,八仙桌旁分别用两块琴椅放着刚杀的全猪、全羊、鸡公等大牲。
祭拜开始,由家主人举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大礼,焚天空金帛,最后鸣炮结束,如遇重大喜事,敬天空都要搬嘉礼以示诚心。敬天公一般是在清晨五点左右结束,也就是太阳升天之前,天亮以后再敬天公是禁忌的。
厦门拜天公的祭品有哪些龟粿、发糕、甜物红红的龟粿和大大的发糕,在拜天公中必不可少。冰糖、春糖、寸枣、冬瓜条等也是祭拜天公的吉祥之物。
三牲五果六斋虽说传统的“三牲”指的是马牛羊,但靠海的闽南人多用公鸡、鱼和猪肉代替。“五果”指的是五种水果,一般是杨桃,香梨,橙子,芦柑和苹果等,苹果寓意“平安”;此外还要准备甘蔗,象征“节节高”;另外还有菠萝,闽南语中谐音“旺来”。至于“六斋”,各家的习惯不同,而市场上有包好的金针菇、腐竹等材料,可直接购买。
剑兰、菊花和百合剑兰、菊花和香水百合是近年来厦门人拜天公常用的“老三样”。
了解更多星座网络、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㈡ 厦门正月初八是什么日子为什么十二点之后都放鞭炮
正月初八也叫“顺星节”,传说诸星神下界日,天空星斗出的最全,如果天气晴朗,这一年稻谷丰收。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一天主要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星神马儿上所列的星宿名号来了解天文了。
十二点放鞭炮表示万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着辞旧迎新之意。可以去除“怪兽”。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生。这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同时,中国民间取八字读音,将正月初八日演变成敬八仙节。八仙即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正月初八,敬八仙节。更适合开市、开业、开工等,寓意大吉大利之意。
㈢ 在厦门过年吃什么、俗话说入乡随俗
农历春节是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厦门地区所指的春节至少是从除夕到正月初五。节前,家家户户贴春联。除夕夜,合家围炉(火锅)吃年饭(团圆饭),以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有的通宵不眠,名为“守岁”。长辈把红包赏给未成年的孩童,名为“压岁钱”。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起祭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清早有吃面线的习俗,表示新一年健康长寿。人们换上新装到族人亲戚家按辈份高低依次拜年。路遇朋友,都要彼此道贺新喜。客人来家,应款待甜茶、糖果、蜜饯;来客带有孩童,则送给礼柑、瓜果。正月初二,女婿日,女儿携夫君回娘家。正月初三这天,被作为新丧之家的消愁日,一般不串门和外出贺年。
围炉 : 除夕吃年夜饭,叫“吃廿九暝”,大都爱吃火锅(暖锅),“围炉”合家欢。火锅有“一品锅”(整锅一格)、“鸳鸯锅”(两格)、“四色锅”(四格)。从“一品锅”而形成名菜“一品富贵”,汤是猪肉或鸡鸭汤,主菜是金元宝(鸡蛋)、银元宝(鸽蛋),整只蹄膀叫“一团和气”,黑刺参与墨鱼用海带绑在一起叫“乌金墨玉”,鸡鸭翅膀叫“鹏程万里”,冬笋叫“节节高升”,粉丝叫“福寿绵长”,鱼丸、肉丸和发菜叫“团圆发财”,鸡头鸡尾、鱼头鱼尾叫“有始有终”,加上火腿脚爪叫“平步青云”,末了吃长生果,意思是“长生不老”,吃柑橘,象征吉利。由于火锅热气腾腾,食品翻滚不停,不断续汤,添加好料,就叫“越吃越有,越烧越旺”。厦门人特别重视海鲜,如鲢鱼(“年年有余”)、蚝仔、红虾、珠蚶、旺螺、海带和发菜豆腐“发财多福”等,近年来又有啤酒火锅、豆腐火锅、丸子火锅、什锦火锅等应市
年糕 : 吃了年糕,万事如意年年高——年年高升,年年高兴!又有敬祝长辈延年高寿之意。年糕又叫“年年糕”,“年年糕”从“粘粘糕”同音演化而来。清朝人程讷斋写了一首阐发年糕寓意的诗:“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借以祈岁稔。”厦门人把年糕叫做“粿”,品种多样,有甜有咸,甜的有白糖粿、乌(红)糖粿,并加冬瓜、红枣、花生等;咸的有金瓜(南瓜)粿、菜头(萝卜)粿、番薯(地瓜)粿、芋头粿,并加猪肉、虾米、蚝干、香菇、油葱等;此外,还有凉粿、发粿、碗糕粿......
薄饼: 薄饼还是厦门人的一大发明。厦门话“婆”“薄”同音,便又称为“薄饼”。它从官府传到民间,“夫人薄饼”又变成“美人薄饼”。
圆仔:
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园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有甜有咸,有的白心,有的包馅,什锦、豆沙、枣泥、笋肉、猪油都有。
年节习俗,闽台同源。过去,闽台都有这样的习俗:初一炒吃除夕剩饭,每人尝几口;将鲤鱼与青菜一起吃,能得财气。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注:同样原因,在福建沿海均有此习俗,只是时间不同而已,如福建莆田仙游一带为正月初二。
厦门过年习俗--新年贴春联
艳红的春联,是新年伊始最红火最崭新的气象,春联自五代起至今已张扬红火了一千多年,年年新桃换旧符,年年有最诚恳最美丽的祝福让我们心花怒放,让我们对世道和人心充满希望。
据说厦门之习俗约在明朝建城以来渐渐兴盛。据方文图先生介绍:旧时厦门城区,春节临近,到处摆摊设点出售春联,平时社会交往,也常以对联应酬,为此书坊专门编印楹联版本,如1836年由厦门文德堂刻印的《风雅大成》即辑录楹联千余副,其中春联部分有154副。
近年,厦门多数人家的春联都从市场买来,少有提笔亲写的。红纸金字确实好看,但只是发财、赚钱之类的内容难免单调。因此,今年春节前,厦门楹联协会组织厦门诗、书、联、画各方大家,推陈出新,联合创作、书写了一批新春联,如“欢迎城市化,向往海湾型”,“翔安日暖花开放,集美风和鹭鸟鸣”“优生优育遵国策,倡诚倡信振民风”,“鹭海一湾商机无限,江天万里胜友如云”,等等,颇具地域性和时代感,展现了一派新的气象。 正月初三忌拜年
厦门传统习俗正月初三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复明糕
厦门的民间饮食风俗中,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反抗压迫的故事,“复明糕”即一例。相传,清初同安城被攻破,百姓奋起反抗,与清兵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城关一家糕点铺子,是抗清秘密组织的联络点,每次行动前,店主就特制一种米糕,里面藏有纸条,写清楚联合行动时间、地点、暗号,当时人称为“复明糕”。为了防止泄露秘密,这种糕点不卖给幼小儿童,同安百姓中有句俗话就是“放牛娃与捡猪粪小孩甭吃复明糕”。 “复明糕”用米粉和白糖蒸制而成,后来加入茯苓粉,因此用谐音而获得“茯苓糕”的名称。“天公生”
以前,在农历正月初九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天公”。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300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正月初一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头令”,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正月初一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正月初八宣布取消“剃头令”。 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正月初九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剃头令”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正月初九便成为“天公生”。
㈣ 厦门春节习俗
厦门春节习俗:
1、腊月十六
平时,闽台地区的不少民众都会在农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尤其是生意人和农民更为注重,俗称“做牙”。传统的“尾牙宴”上,老板会以“鸡头鱼尾”方式来决定明年的辞退人员,因此又有“鸡头相对,伙计走开”的仪式,这是老板要“炒鱿鱼”的婉转手法。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做牙”,称为“尾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2、腊月廿四
农历腊月二十四是“送神日”。闽南有句谚语:送神风、接神雨。意思是,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恭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这天的天气有风,就是“一路顺风”;正月初四迎接灶王爷下凡,如果有雨,则昭示来年风调雨顺。
按照厦门旧俗,只有到腊月二十四送走家里供的“灶王君”等神后,才能百无禁忌放心做卫生,形成“送神”与“除尘”习俗。厦门人办年货,种类很多。春联、窗花、祭祀用品等必不可少,蜜饯、水果、炸物等也要备齐。
3、年夜饭要“添碗筷”
由于厦门的地缘特色,历史上许多人过台湾下南洋,回厦门过年要漂洋过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总是有些人不能回来,而这时家里面仍然要为他留一个位置放一副碗筷,以表示人未回,心已回。
4、除夕“围炉”合家欢
除夕,闽台两岸都称为“年暝”、“二九暝”或“年兜”。厦门本地,家家户户都重视围炉,或在家里烹饪,或到餐厅订上一桌。围炉吃年夜饭,预示来年全家团团圆圆。除夕夜,本地人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
此外,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纸扎的“春花”,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
5、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大早即起,在爆竹声中迎春接福,换上新装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福。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正月初三“不登门拜年”、正月初四“接神日”、正月初五“送穷”,正月初八要准备初九凌晨“拜天公”。
(4)厦门正月初八是干什么的扩展阅读:
春节是一年之岁首,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