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现在的厦门人都说自己是厦门人不说是福建人
一般在福建省内,别人问,就是会说是厦门的啊,如果出省了,才会先说是福建人,再说是厦门人。况且,厦门本来就那么出名,有一种地方优越感,直接说厦门人家一般都知道
② 厦门的外地人多吗来自哪里河南的是不是很多
厦门的外地人口都已经比厦门的本地人口多了,我毕业前的那个班级就有一半不是厦门人,也不只是河南的,其他省份的也都很多~
③ 厦门哪里厦门人多
湖里老街,马垅,后埔,蔡塘,枋湖,殿前,寨上。这几个地方是湖里区外来人较集中的地方 。湖里老街和后埔商业街特别热闹
④ 厦门发展历史
看下厦门岛的历史沿革跟岛内的发展你就懂了
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厦门岛设嘉禾里,隶属泉州南安县。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御倭寇,移泉州永宁卫中、左二所于厦门岛,兵额1204名,兵船20艘。厦门故称中左所。
其余不多述,总之清代以前的厦门岛一直都属于泉州府辖区。
泉州与厦门一府双中心时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泉州人郑成功在中左所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官,分理军政各事。三月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六月台湾荷兰殖民者派何斌来思明州请求通商,郑成功以荷兰当局每年输饷5000两、箭坯10万枝、硫磺千担为条件许之。之后郑经又于康熙二年(1663年)将州改制为县,设县署,有知县等职。是为“思明县”之名首次出现。康熙十九年二月,泉州人万正色带领清军大举进攻金厦,郑经逃往台湾,厦门被清兵占领。由此,结束了30年之久的郑氏政权,厦门归属清政府统治,并取消思明县,恢复厦门称谓,仍归同安县管辖,复称嘉禾里。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水师提督泉州人施琅率师东征台湾,同月攻占澎湖,郑克塽降。收复台湾后,在台改承天府为台湾府,属福建省;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另行建省,才与福建分治。
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府厦门的首任提督,(康熙元年清廷批准福建专设水师提督,驻海澄,首任提督为施琅)
施琅在厦门城内建提督署,又奏准开放海禁,并在厦门设立海关(清泉州府有海关关所十所,分布于泉州沿海各县)。自此清政府把厦门作为与台湾联系的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朝廷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统一管理厦门与台湾军政要务。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厦门设闽海关,凡商船越省及往外洋贸易者,皆由海关办理,由此开放厦门与台湾鹿耳门为规定的负责运送士兵,军资与贸易的唯一单口港,但商民经常无视这一指定航线,"其贪时之迅速者,俱从各处直走外洋,不由厦门出入”,后大势所趋又开放石狮蚶江等港与台湾对渡(八月,施琅在泉州人万正色题请未准后再次上书康熙帝请封妈祖。康熙恩准敕封妈祖为天后,次年钦差礼部郎中雅虎等赍御书香帛到泉州庙及湄洲祖庙致祭。)。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泉州府海防同知从泉州改驻厦门(称为泉州府厦门海防分府)。
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国(今菲律宾)派泉州籍华侨龚廷彩为正使,率领官员12人,华侨舵工,水手31人,前来中国朝贡,于7月25日抵达泉州湾的日湖港(今蚶江的石湖港)。
雍正五年(1727年),取消台厦兵备道,而将原设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朝廷命令解除“南洋禁航令”,但仍禁止华侨出入国。
雍正十二年(1734 年),增划永春直隶州归兴泉道,并改称分守巡海兴泉永兵备道。属于监察区级别。
干隆三十二年(1767年),加兵备衔,称福建分巡兴泉永海防兵备道,共管辖二府一州。其职能为管理海口,稽查商役、洋船、驿务,监发兵饷、监造战船等。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放晋江蚶江港(今石狮)与台湾鹿港对渡贸易。设海防通判驻蚶江。泉州附属各港口航行于台湾的船舶均要到蚶江关口挂验,方准出海。清干隆五十七年又准许蚶江与台湾八里岔对渡。蚶江港兴盛时期,每日有300余艘船舶进出港口。嘉庆十年(1805年)蚶江海防通判郑鍷建造蚶江海防官署。 《台湾史》(台北版)载:道光四年(1824年)台湾又开放海丰与蚶江通航。称为“泉州总口”的蚶江,成为大陆与台湾通商贸易的中心码头。清政府在蚶江设立泉州蚶江海防官署(属正五品衙门),下设海关、厘金(税务)、营盘、海陆讯,统管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达110年之久。
厦门独立出泉州府时期
直至鸦片战争后厦门开放为通商口岸,租界,成为闽南对外中心。这段特殊时期不属于泉州府管辖范围,在这之前厦门岛都是属于泉州府的一部分。
动荡的民国时期厦门岛正式独立出泉州。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后时局稳定,厦门设立特区,泉厦分治成为定局。
自厦门岛建制开始直至清代之前都一直属于泉州管辖范围,泉州府的厦门岛自清代开始发展,成为泉州以外的另一个中心其实是泉州人一手推出的,明末郑成功开始,到清初的施琅都是主导厦门岛地位的直接推手,奠定了厦门的地位。近代厦门刚独立出"泉州府“的发展也是一样,1933年初厦门市政筹备处成立,并改为思明市政筹备处,由泉州晋江人许友超任处长,许友超在《思明市政筹备处汇刊》说:“思明为闽南要端口,政务烦剧,治理实难。......”申请设市。1933年12月1日厦门市政府成立,厦门独立设市始于此,泉州晋江人许友超成为厦门历史上的首任市长。新中国建国后厦门首任市长是泉州永春人梁灵光。从官方到民间泉州对厦门的推动可谓"名正言顺“,清末民国时期最初厦门岛独立出泉州的近现代发展中,泉州民间对厦门的推动:如最早开发了大半个厦门岛的泉州人黄奕住、李清泉、黄仲训等等他们开发了大半个鼓浪屿的别墅,开发了厦门最早的商业区中山路一带的商住楼,厦门最初的水电、马路、电话通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与他们有关,清末至民国鼓浪屿上的富商别墅最多数的是泉州人在住,(即使是厦门本土最着名的陈嘉庚在捐建厦门教育方面也没少得到他女婿泉州人李光前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1934年陈嘉庚的企业破产后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到了现在自不用再说了,看看厦门十大富豪大多是哪里的就知道了,大多是泉州人;厦门其实就是靠泉州府的人自己推动发展起来的,这股力量贯穿了整个厦门岛的发展史。
⑤ 厦门市大部分都是外省人吗那说闽南话吗城市拥不拥挤啊
呵呵~厦门的居住条件好,外来人口自然多了~ 一般闽南话只和家人说~平时在学校,除非是和本地生,其他的一般还是以讲普通话为主~好多小孩子现在都不会讲闽南话了(我弟就是~哎~)
厦门的道路很美,闲来散散步是种很好休闲方法。还有一个最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就是,公车上大部分人都会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妇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这是在其他地方还不常见的)
道路拥挤状况嘛~要视事件而定了~高峰期不要乘经火车站、SM此类的地方一般是没问题地。
欢迎过来阿~
⑥ 厦门常住人口主要由哪些地方的人组成
常住人口当然主要是厦门当地人,还有全国各地搬迁进来的,最主要是泉州、漳州人多,其次是龙岩、三明,南平等地,外省的则以江西、四川等地为多。
⑦ 打听一下 厦门人和青岛人 都是怎样的 哪里人素质比较好呀
这个问题 本人最有发言权,我是日照的,经常去青岛,然后在厦大读书。怎么说呢,山东的口碑可以说全中国最好的,性子比较直,方言比较土,呵呵,不过咱说着亲切,而南方整体就是比较温和的,我刚来厦门很不习惯呢,大家都太和气了,在日照高中经常看到群架的,在这里竟然一次也见过。不过厦门人真的很好,很温馨,城市节奏慢,城市小,我觉得厦门是越来越喜欢那种。在青岛,个人觉得说脏话的挺多,厦门整体非常文明。你在车上不会见到老人站着,问路会有很多人主动过来告诉你。青岛最不好的一点是对民工的极端歧视,这点真的很不好,而厦门是个移民城市,虽然岛民意识强,但厦门人还是很好相处的。
⑧ 厦门岛内岛外哪里人多
2018厦门常住人口411万
各区常住人口最终评估确定为:
思明区101.5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24.70%
湖里区103.1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25.09%
海沧区37.5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9.12%
集美区70.0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7.03%
同安区61.1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14.87%
翔安区37.8万人
占全市总人口的9.20%
岛外人口增长比重逐年上升
⑨ 厦门哪里人最多
厦门人最多的地方应该是鼓浪屿,中山路,曾厝埯,等等厦门名景点,据说厦门市图书馆人也超级多。
⑩ 厦门的人怎么样啊
说到厦门人,可不能不谈厦门话。
初听厦门话,简直叫我难以接受!一句话下来,让你觉得它既像日本语、又像古汉语。“吃饭”叫作“假崩”!!“随便”称为“青菜”!!!“下车”竟是“乐恰”!!!!真是搞笑!直到后来经人介绍我才知道闽南语是“中国古汉语的活化石”,它是全国各种方言中,将古汉语最完整的沿袭下来的一种语言,怪不得人们把“怎样”称为“安怎”,把“慢走”说成“慢行。”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次,我出去逛街,一位服装店的小姐看见我试穿了一件衣服后立即笑容满面的说:“你紧岁哦!”“什么?我几岁?关你什么事?奇怪!!”我心想。她看我呆呆地看着她,立刻改口说:“哦,你不会听厦门话?我是说你很漂亮啦!”原来如此!可她生硬的普通话仍让我莫名其妙:说我“听不懂厦门话”就好了,什么叫“不会听”啊,真让人百思不解,但最后我还是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厦门人的确很可爱!
不仅可爱,他们还十分可敬。一次我乘公交车,已经没有座位了,只好站着。在我还沉醉于车内的整洁干净和车外的秀丽风景时,上来一位老人,于是马上有人给这位老人让座,老人谢过后欣然坐下。我觉得很新鲜,可车上的其他人却不以为然!接着我开始观察,发现一有老人或孕妇上车,就立即有人给他们让座。后来别人告诉我,只要在厦门的公交车上、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会有人给让座,大家都很自觉的爱护他们!多温馨!素不相识却相互照顾,多像一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