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厦门为什么叫鹭岛
厦门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它的真正由来其实是人们第一次登上小岛,看见白鹭长年成群地浮游在水面,于是冠之以“鹭岛”。白鹭属涉禽类鹭科,又名鹭鸶,嘴长脚长,颈也长,全身羽毛纯白,头后还垂着长长的白冠毛,毵长如丝;
背部有白色疏松的鬓毛和尾翼,形态潇洒,逗人喜爱。本世纪20年代以前,厦门山野树林,到处有白鹭栖息,三五成群,飞翔于田间海上。
后来因城市兴建,生态的变化,白鹭慢慢减少,濒于绝迹。这几年经过环境综合治理,白鹭又回到岛上。由于白鹭是厦门的象征,因此厦门的许多地名含有“鹭”字,许多招牌,店名都喜欢用“鹭”字命名,乃至于厦门的人名也常常取“鹭”字。今天,白鹭又成为厦门的市鸟。
(1)厦门的地名是如何得来的扩展阅读:
厦门位置境域
厦门市位于北纬24°23'~24°54'、东经117°53'~118°26',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
厦门市由厦门半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岛礁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杏林湾、马銮湾、同安湾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390多平方公里。
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57.76平方公里(含鼓浪屿),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公里。
㈡ 厦门的历史!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国民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
㈢ 厦门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㈣ 厦门地名的由来
相传遥远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
厦门又称为鹭岛、鹭洲、鹭屿、鹭城、鹭津、鹭门,厦鼓海峡称
为鹭江。
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
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时,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
洲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并出现“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隶属于情源郡南安县大同场。五
代闽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场升格建同安县,嘉禾里归同
安县管辖。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岛上筑城
寨,置卫所,城名“厦门”,卫所称“巾左所”。厦门的地名,
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
”等。1935年厦门正式得名
㈤ 厦门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
㈥ 厦门的由来
厦门的由来,众说纷纭,根据史书记载和传说,归纳起来有五说:
筑城说:—根据志书记载,“厦门城在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江夏候周德兴”的“筑城说”。
村名说:—是说嘉禾屿西南海边有个“厦门村”,城建在村附近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清干隆《泉州府志》卷五载:“二十三都其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据此而推断的“村名说”。清初废中左所,“厦门”才统称全岛,曰厦门岛。
上下说:—有两说:一据《厦门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口外侧,与内侧的海门相对而言,是在下的出海口,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的“上下说”。另一说是:“门”是岛的称谓,如浙江沈家门等。厦门岛地处大陆的下端,“下门”即下面岛屿之意,雅化而成为“厦门”。
门户说:—由其地理位置在我国东南沿海而得来的。清干隆《鹭江志》的作者薛起凤在“总论”里说,“鹭岛者,泉东南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清干隆《厦门志》作者周凯在序文里则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之门户。”从历史事实看,筑城起即为海防御敌人之门,后又为郑成功“通洋裕国”之门,再后成为进出口、华侨进出之门,如今又有说“祖国大厦之门”。
领土说:—筑城取名厦门,意为“华夏之士”不容倭寇侵拢。东晋杨衍之《洛阳伽览记》写道:“太和十七年后魏高祖造宫室,洛阳依魏晋旧城门,东西有三门……,北有二门,西头曰大夏,汉曰夏门,魏晋曰大厦门……”。
“夏”与“厦”,古字相通。所谓“大厦门”、“厦门”,在当时是作为象征性城名。因为,中国在古代称为“夏”。张行孚在《说文发疑》中按《说文》说:“夏,中国之人也。所谓中国者,以天下言之,则中原为中国,以列国言之,则王都为中国。”屈原《楚辞·九辩》中有“君子之门九重”,就是说天子有九个城门,天子威仪中国之意。所以说,“大厦门”、“夏门”是表示所镇的土地是中国区域,或中国领土。再从当年修筑“海上长城”来看,金门原名浯洲,又名浯将,周德兴在岛上筑城时,借用“金城汤池”之意将浯洲改为金门,以示“固若金汤”岛屿之内涵。厦门原名嘉禾屿,又名鹭岛,别称鹭江,借用“华夏之士”而将嘉禾屿改名厦门,以示厦门是“中国岛屿”。
㈦ 为什么厦门又称鹭岛
厦门有“鹭岛”之称,一般介绍厦门的文章书籍都会记载这么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厦门是一个荒岛,一群白鹭从远方衔来草、树、稻种撒落在岛上,并赶走了盘踞在岛上的毒蛇,终于使荒岛变得花草茂盛、田沃粮丰,人们安居乐业,美丽的白鹭也在岛上栖息下来。后来人们就把厦门称为“鹭岛”,白鹭也成为厦门的象征。 传说是美丽的。但这是否就是“鹭岛”名称的由来呢?目前已发现的厦门最早的地方志是清朝干隆年间薛起凤编纂的《鹭江志》,书中并没有提到“鹭岛”名称的由来。在书中介绍厦门鸟类的“禽之属”一节中,介绍了鸡、鹅、鸭、鸽、燕、白头翁、斑鸠、麻雀、黄鹂、喜鹊、乌鸦、鸲鸪、伯劳、鹪鸪、布谷、鹌鹑等 18 种鸟类,却没有提到白鹭(或鹭鸶),是编者的遗漏,还是当时厦门岛上很少有白鹭?在书中有数十首描写厦门风光的诗,仅有两句有“鹭”字。厦门岛早期的地名中与鸟有关的只有“凤凰山”、“金鸡亭”、“白鹤岩”和“鹧鸪岭”,有“鹭”字的只有“鹭江”。早期的二十四景中也没有与白鹭有关的,这未免令人怀疑当时的厦门岛上是否真有白鹭。 有人指出,“鹭岛”一名在宋代就已出现,宋朝的张翥在其《嘉禾风物志》中就提到:“银城,鹭岛民物富庶,山海雄奇”,但以“鹭岛”作为厦门的别称却较多地出现在明朝,除了“鹭岛”外,还有“鹭门”、“鹭屿”、“鹭江”等称法,如明朝中期的傅钥就自号“鹭门山人” , 清朝道光 19 年的《厦门志》写到了厦门岛上一些地方有白鹭栖息的情景,但关于“鹭岛”一名的由来,书中却写了这么一句:“《谈史纪要》作‘夏门’,一名‘鹭屿’。《同安县志》:‘厦门’,一名‘鹭门’。《鹭江志》作‘鹭江’。二字之义,未知所本。”这“未知所本”四字就说明了编者对于“白鹭”的传说并不以为然,民国时期的《厦门志》同样对此也没有作出解释。 从厦门岛的地理位置和白鹭的生活习性来看,厦门岛具有白鹭栖息生活的优越条件,厦门周围的小岛也有白鹭栖息,福建沿海有不少岛屿也因有白鹭生活而以“鹭”为名,如霞浦的“白鹭屿”、平潭的“鹭鸶岛”等。从大量前人的记载和老一辈的叙述中可以获知,厦门岛的确生活过大量白鹭,那么厦门岛是否就因此被称为“鹭岛”呢?或许,关于“白鹭”的美丽传说,有识之士应考证其起源。 关于“鹭岛”一名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从厦门岛的最高点——洪济山的云顶岩俯瞰厦门岛,会发现厦门岛的形状像一只白鹭。福建沿海也有一些岛礁因形状像鹭鸟而以“鹭”为名,如福鼎县和平潭县各有一个鹭鸶礁。明朝诗人池显方在《登洪济山》诗中有“洲形果小如飞鹭”一句,从“果、如”两字看来,当时确实有人认为厦门岛的形状像“鹭鸟”,可能厦门岛就真的因此而被称为“鹭岛”。不过从《鹭江志》、《厦门志》等古代方志中的一些地图(尽管很不准确)来看,厦门岛的形状与白鹭相差甚远。因而“形状”一说并未获得广泛认同。 厦门大学的黄鸣奋先生在《厦门海防文化》一书中提出一个看法:白鹭与毒蛇的争斗也许反映了厦门岛早期分别以“鹭鸟”和“毒蛇”为图腾的两个部落的战争,这场战争以前者的获胜而告终。这确实是一个新鲜有趣的观点,尚需要史料和考古方面的证据。 至于“白鹭女神”的传说,是现代文艺工作者的艺术创作,虽然故事情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但决不能将其等同于原始的民间传说,否则“似有志异之嫌”。
㈧ 厦门有个地方叫“将军祠”,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里真的有将军吗
在厦门,很多人都知道将军祠这个地方,不仅是有一个公交站叫做将军祠站,而且厦门地铁1号线也设了将军祠站。而关于将军祠背后的故事,这就有的说一说了。
将军祠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作为厦门岛内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区域,这里承载了很多人文典故。将军祠存在的意义,不仅是纪念这两位英雄人物,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更是爱国主义教育。
㈨ 厦门地名的来历
一.厦门这个地名的来历及内涵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现辖思明、湖里、集美 、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在厦门岛上,因此,人称厦门岛为鹭岛,厦鼓海峡又称为鹭江。人类生活在厦门岛上,可以追朔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始自唐朝中期,至今已有1140多年了。唐朝天宝年间,汉族人薛姓和陈姓从闽东的福安和闽南的漳州移民入岛分别在洪济山下的南北麓聚族而居。厦门市的行政建制始于宋朝,属泉州府同安县。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迁开始在岛上筑城寨,置卫所,城名“厦门”意寓“祖国大厦之门”。厦门的地名,从此确立。此后数百年间,厦门也曾改名为“思明州”“思明县”等。1933年厦门正式设市,成为福建省设立的第一个市。
2.厦门历史沿革:
相传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有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