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帮我解释下什么叫内圣外王,是内圣好,还是外王好。欢迎大家讨论。
内圣外王
解 释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出 处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示 例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具备此书。”
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浅议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中国文化统一世界的文明模式——内圣外王
我们知道,明王朝有很多附属国,明王朝的附属国是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实力让众多的国家服气,“臣服”而自愿加盟的。明王朝的很多附属国模式就是将来中国统一世界的模式,虽然它有足够的武力征服其它国家,但它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自己的实力(道德)说话的。尽管明王朝的模式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需要完善的.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又不能没有武力。当人的觉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只需一番合乎规律的道理,就可以使天下归心了。当人还不开化,或是很野蛮时,这时就需要一 定的威慑力,如禹王“刑天舞干戚”。当他们来入侵时,就要保证一定能打败他们,这时就需要自身的强大。 如果你强大了,大家都来归顺,赶都赶不走;如果你落后虚弱了,大家都会离你而去(国家独立),留都留不住,留住的只是矛盾和战争。如果中国现在世界第一强国,我看谁也不想从中国独立出去受穷。如果你自己贫穷落后,谁也不愿跟着你受穷,人家闹独立,你也不能完全怪人家,应当首先检讨一下自己做到了没有。 很明显,以什么服人,以什么形式统一天下,是与社会人的文明程度成比例的,越是文明程度高的社会,就越要以道德去统一之;越是落后野蛮的社会就越需要武力去统一之。这和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也是同样的,越是道德败坏的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就显得越重要;越是道德高尚的社会,法律就显的无关紧要了。大家都不犯罪,都很明理,办事都不出规矩,法律还有什么作用?反之,很多人都犯罪,不依靠法律去制裁又有什么办法?大家都犯罪,执法的人难道就不犯罪?整个社会的道德都不好,执法的人的道德就会好?执法人的道德败坏,贪官污吏也就出来,这个社会是什么样也就可想而知了。中国统一世界的模式基本是明朝统一天下的模式,自身强大而“内圣”,外邦、外国纷纷效法学习,主动与中国进行联合,或自愿加入中国,而不是靠武力征服,这就是“外王”。不过,现在理论上更明确了,因为明王朝的理论还是浑浑沌沌。明王朝虽然提出过无为而治,其实明王朝社会根本不具备无为而治的社会条件,因为那时的人的道德品质根本就达不到那样的程度,明王朝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明王朝形式上崇儒,但是整个明王朝的意识形态还是很乱的,就皇帝而言,有据可查的,有信儒的,有信佛的,有信道的,有信基督的,据说还有信穆斯林的,可能还有什么都不信的,是否还有受唯物主义影响的呢?不可而知。这说明,明王朝还不具备真正的内圣外王的条的。无为而治的社会,要求社会人的素质、道德水平非常高,人们不犯罪,当然也就不需要什么治理了,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内圣的国家,内部必须治理得好,人们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整个国家从上到下能够凝聚成一个整体,就象蜜蜂与蚂蚁(白蚁)王国一样(这当然是一种低级的凝聚形式),只有集体,没有个人,只有大公,而无自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凝聚这么结实,将是无坚不摧的,没有任何敌人能战胜他们、能够奴役他们的。如果整个人类都能凝聚成一个整体,没有人类无法战胜的困难,整个人类的生活还能不幸福吗?中国人用的实力与道德上的感招而外王的,中国人的外王也不是为了抢劫别的国家和人民,而是与我同富,共同走向人类文明,最终达到与我同样的程度,这就是“天下大同”。而西洋人的用的都是强盗逻辑,他们走到哪里,就抢到哪里,特别是欧洲的殖民主义时代,对印度、非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对澳洲的土着人,对东南亚。甚至对明代的中国也进行过强盗式的侵略,只是遭到了明王朝有力的反击,这些强盗不是被砍头,就被击溃。否则当时的中国就可能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即便是现代的所谓“欧美文明”,也是考虑自己的利益太多,不能与中国天下大同相提并论。中国如果搞得好,抛弃错误的哲学思想,在不远的将来(20——30年)即可赶到世界的最前例。那时中国不用武力,只需要文化与道德宣传,就可以统一整个人类世界。当然,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还是需要军事实力的。做一个假设:中国明朝如果不灭亡,按正常的形式发展,不一定会走资本主义模式,中国人有中国人自己的模式。如对天下的兼并,英法德走的是殖民扩张,海上侵略的政策。而中国人很可能是道义上的宣传,在中国发达的基础上,让大家自愿的加入中国,接受中国式的文明。在生产模式上,即便是资本主义模式,也是比较温 和的,不会象欧洲国家那样,对人那么残酷,那么缺少人性。还很可能走公有制,或一部分走向公有制可能。 残酷,不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中国历代对少数民族都很优惠,如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都是这样的,其它朝代不可而知。汉民族和汉人王 朝给他们传授文明,传授生产技术,在经济给于赠赐帮助,允许它们出入很多关隘(不允许汉民族)经商、放 牧、打猎、开荒。可是当他们学得汉民族的先进生产劳动技术时,为什么总是对汉民族一次次的举起了屠刀呢
2. 考研复习初期英语阅读读不懂怎么办
众所周知,阅读部分一直是考研英语的“重头戏”,“得阅读者得天下”理念也被广大考生所认可,那么,2015考研英语阅读怎么复习?
第一遍:拿到一篇阅读真题,先以考试的时间和要求自主的做一遍,做的过程中标记出你判断的每个题的出处。做完之后对答案,搞清楚每个题,对,为什么对,错,又为什么错。
第二遍:仔细阅读文章,划出生词和难句,查出并标记生词的词义(特别是在文章中的词义)。对长难句进行分析,理顺每句话的意思。要做到文章中没有生词,没有不懂得句子。
第三遍:理顺整篇文章的逻辑构架和写作思路,再次回到题目上来,查看每一个题目的出题点在哪,以及选项是如何设置的,包括正确选项的设置和错误选项的设
置。这个可为以后做题积累经验,非常有必要!另外切记,无论选项如何设置,都要以题干为导向来确定答案,先来看一道例题:
The
researchers studied the behaviour of female brown capuchin monkeys. They
look cute. They are good-natured, cooperative creatures, and they share
their food tardily. Above all, like their female human counterparts,
they tend to pay much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n males. (2005真题阅读) 2.Female capuchin monkeys were chosen
for the research most probably because they are ________.
[A] more inclined to weigh what they get
[B] attentive to researchers’ instructions
[C] nice in both appearance and temperament
[D] more generous than their male companions
我们由题干可以看出,要求找出选择雌性卷尾猴做实验的原因,并且是most probably最有可能的原因,由此推定答案应该定位在Above
all, like their female human counterparts, they tend to pay much closer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an males. 所以答案选择A。
最后,提醒大家:阅读文章分析,是做好阅读的基础,必须做到精细到位!大家可以从1986年后的早年阅读真题开始做起,慢慢积累阅读经验。记住:考研,贵在坚持!
以上就是新东方在线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研英语阅读怎么复习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 请问“内圣外王”怎么解释
一、“内圣外王”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儒家文化提倡的处世宗旨,“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从儒家说,孔子的思想中已包含“圣王”的观念,例如他把尧舜视为“圣王”,他们所行的就是“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云云。孔子的弟子曾把孔子比作尧舜,宰我说:“夫子贤于尧舜。”在《墨子·公孟篇》中有一段记载:“公孟子谓墨子日:昔者圣王之列也,上圣列为天子,其次列为大夫。今孔子博于诗书,察于礼乐,详于万物,若使孔子当圣王,则岂不以孔子为天子哉!”这就是说,像孔子那样具有圣人品德的人,岂不是应该当帝王了吗?在《荀子·解蔽》中为“圣王”下了一定义:“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因此,荀子的弟子尝歌颂他们的老师“德若尧舜,世少知之”,“其知圣明,循道正行,是以为纲纪。鸣呼,贤哉!宜为帝王”。可见“内圣外王”之观念在先秦巳相当流行了。从中国历史上看,所幸的是无论孔子和苟子都没有成为“帝王”,否则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大思想家孔子和荀子了。
三、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四、中国文化统一世界的文明模式——内圣外王
我们知道,明王朝有很多附属国,明王朝的附属国是是明王朝依靠自己的实力让众多的国家服气,“臣服”而
自愿加盟的。明王朝的很多附属国模式就是将来中国统一世界的模式,虽然它有足够的武力征服其它国家,但
它不是依靠武力,而是靠自己的实力(道德)说话的。尽管明王朝的模式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需要完善的
。
按中国文化讲,“使天下服”绝不是依靠武力,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又不能没有武力。当人的觉悟达到相当高
的水平之后,只需一番合乎规律的道理,就可以使天下归心了。当人还不开化,或是很野蛮时,这时就需要一
定的威慑力,如禹王“刑天舞干戚”。当他们来入侵时,就要保证一定能打败他们,这时就需要自身的强大。
4. 内圣外王的成语典故
出处:
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示例: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具备此书。”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言论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礼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
思想内涵
作为儒家思想之一,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而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但其思想内涵与孔子在《大学》所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统治天下的准则,即把个人修身的好坏看成政治好坏的关键这一观点相吻合,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内圣外王”这一儒家思想也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文化以及哲学等产生重要影响。
历史发展
孔子以德才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并让有德才之人居于高位,在其“六艺”教育中,把礼、乐、书、数分为文,把射、御分为武。可见其重视文武并重。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出现了重文轻武、内圣强外王弱的局面。儒家“内圣外王”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可分为:宋代改革派与功利派阶段;明代心学与实学阶段;清代提倡实学阶段,清王朝末期在欧洲列强的打击下出现洋务派与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阶段;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当代新儒家文化现象出现阶段这几个过程。
5. 给礼仪队取个霸气的名字
霸气十足的团队名称,是能力的体现,也是个性的象征。可激烈团员们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与鼓励人心。那有哪些霸气十足的团队名称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参考。
团队名称大全霸气十足
(刊天下)
——适合报刊团队命名
巧妙借助形容霸气的成语“无敌于天下”来延伸起名,突出了霸气韵味外,也增加了名称的寓意内涵。其中运用“无敌于”改变为团队特征用字“刊”字,突出团队特点,意指是报刊团队中最强者之义。
(雷霆突击)
——适合军队团队起名
“雷霆”喻威猛、迅猛。亦指威猛迅猛的军队。出自《易·系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加强名称的寓意内涵。此外“突击”突出了快、准、狠的气概特点,突出团队协作能力与作战能力。
(龙卷风)
——适合销售团队起名
巧妙借助“龙卷风”的威力,来突出霸气。与此作为团队名称,也突出了团结在一起能力就会很强大的特点。此外,通过“龙卷风”的动作,可以延伸出销售团队向市场垄断的场面。
(先锋)
——适合消防团队取名
“先锋”既突出团队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精神,又隐喻团队是佼佼者。而这也是霸气的体现,值得大家借鉴。可配上口号,先锋出击,所向披靡,是不是霸气十足。
如何起霸气十足的团队名称
技巧的掌握,可加快大家对团队名称的查找。所以,在这里小编还分享几点起名技巧,教一教大家,如何起霸气十足的团队名称。
团队名称大全霸气十足
1、借助霸气的词汇起团队名称
既然是给团队起一个霸气十足的名称,那么在字词的挑选上可以直接运用霸气的词汇来起名。如:气吞山河,雄霸天下,纵横驰骋等等,yw11.com均适合给团队命名,突出团队能力特点。
2、借助影视作品名命名
如:《飞虎》、《猎鹰1949》、《神枪手》等等这些影视作品名称,既能作为团队名字,又突出了团队合作能力。此外,运用这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命名,不仅可以产生共鸣,而且也是霸气的凸显。因为,这些都是大家多熟知且非常霸气的影视作品。
3、借助自然景观起名
大自然的如同鬼斧神工一样,非常有气势,而这也是大家可以借鉴与命名的方向,以此赋予团队一个霸气十足的名称。如“火焰山”吐鲁番着名的景点。据悉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名火焰山。直接提取作为团队名称,意指红火外,也霸气外漏的展示了团队积极向上的态度。
团队名称大全霸气十足
看完了以上小编分享的团队名称带解析、技巧等内容后,接下来还为大家分享更多霸气十足的团队名称,以供大家参考与借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团队名称大全霸气十足
龙腾、飞特、飞虎队、神兵战队
儒言、伊琦、爱立方、魔幻九王
布克、啸天、一诺一、战愤王朝
思享、凤凰、野狼盟、超能勇士
振国、华茗、麒格格、跃起动力
和谐、博厦、艺建联、奇思妙想
山香、麦丰、牧狼人、华纳博文
天韵、开瑞、学海轩、雄鹰小组
春雨、木人、经纶风、勇于争先
超越、上宸、征天下、猛龙过江
育才、巴顿、龙脊香、超级无敌
快乐、利普、金哈达、邢帅之才
维普、科城、无极限、学海无涯
必胜、汇杰、飞跃来、速考之梦
乾弘、琢景、凌云战、超星不凡
飞翔、风行、集结号、雨菲光速
誉英、梦想、霸天虎、致胜人才
王者、天星、必胜者、乱战情魔
速成、神锋、龙过江、天下凯旋
通富、圣才、石成金、剑挥天下
飞鸟、煜业、友谊存
6. 与李元霸打成平手的罗士信,哪来的这一身本事呢
提及李元霸,世人对他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作为天下第一的他可以轻松秒杀天下第二的宇文成都。这天下第一与天下第二有如此大的差距,估计也只有李元霸与宇文成都了。
话说李元霸被罗士信击退,心里自是不爽。本想与罗士信再较高低,可他还有更正要的任务,夺取凤翅镏金镋。于是他风一般的向宇文成都扑了过去,罗士信见形势不妙,赶紧向李元霸扑去。怎奈罗士信不会武功,速度远不及李元霸。他刚迈出没有几步,李元霸就把宇文成都杀死了。罗士信眼见李元霸就要得到凤翅镏金镋,情急之下,竟激发了体内被封印的神力。竟使出了一招“天雷砸魔”,只见数百道雷电从天而降,把李元霸劈成了数半,李元霸终究挂了。
7. 有没有在武汉圣才电子书做过客服的,刚去说无责任底薪3200靠谱不,三个月就有4000,真的吗,
哪里都一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说是无责任底薪,但是都是有条件的!
8. 内圣外王 修己安人什么意思
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1、内圣外王: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意思是:所以,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郁而不发挥,天下的人各尽所欲而自为方术。
解析:
内圣,是说他的内心致力于心灵的修养,外王,是说他在社会活动中好似君王。这不是说他必须是一国的政府首脑,从实际看,圣人往往不可能成为政治首脑。“内圣外王”是说,政治领袖应当具有高尚的心灵,至于有这样的心灵的人是否就成为政治领袖,那无关紧要。
2、修己安人:
出处:《论语·宪问》:“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意思是: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道:“这样就够了吗?”孔子道:“修养自己来使上层人物安乐。”
释义: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
(8)厦门圣才天下怎么样扩展阅读
内圣外王的历史发展
孔子以德才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两类,并让有德才之人居于高位,在其“六艺”教育中,把礼、乐、书、数分为文,把射、御分为武。可见其重视文武并重。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儒家思想出现了重文轻武、内圣强外王弱的局面。
儒家“内圣外王”理论形成与发展历史可分为:宋代改革派与功利派阶段;明代心学与实学阶段;清代提倡实学阶段,清王朝末期在欧洲列强的打击下出现洋务派与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阶段;民国时期三民主义、当代新儒家文化现象出现阶段这几个过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修己安人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内圣外王
9. 内圣外王的意思 什么叫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内圣外王”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子所着《庄子·天下篇》。庄子说:”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白话翻译就是:天下研究学术的人很多很多,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而且达到了无以复加、登峰造极的境界。那么,古时候所说的有关天道的规律,果真又存在哪里呢?回答是:“无处不在。”如果再问:“自然赋予的灵妙从何处降临?人们所拥有的睿智又从哪里产生?”
回答是“玄圣有他诞生的原因,圣王也有他出现的根由,因为他们全都源于宇宙万物本体混一的道。”
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虽为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提出,内圣外王的统一也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9)厦门圣才天下怎么样扩展阅读
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内圣外王。
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10. 何为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后世学者无一例外将其归于儒家的主要思想,但并非儒家首创。“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孔子的儒学思想内涵深远,内容丰富,既能体现在道德、人格方面,也体现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下面即对孔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及其政治思想简要分析。
一、“内圣外王”一词的出现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天下篇》作者说:“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道)。此即“内圣外王之道”。照《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是作者的人格理想,它表现为:“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外王”是作者的政治理想,它表现为:“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篇》作者的“内圣外王”之道是儒道法三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其内涵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虽然“内圣外王”一词不是直接出自儒学和孔子之说,但《天下篇》作者所阐述的“内圣外王之道”与孔子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这就为儒家采用这一术语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孔子言论中的“内圣外王”
在“内圣”方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i][1]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ii][2]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iii][3]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之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iv][4]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三、孔子“内圣外王”中的政治思想
孔子“内圣外王”政治思想中,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儒家无不讲道德,也无不谈政治,认为政治只有以道德为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道德只有落实到政治中,才能产生普遍的影响。没有道德作指导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这样的政治是不得人心的,也是难以长久的。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v][5]要求政治家首先出自道德家,统治者只有先致力于圣人之道,成为“仁人”,才可能成为天下爱戴的“圣主”。怎样才能成为道德家呢?按照孔子的言论,要做到“仁”与“礼”,达到内圣,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在孔子思想中,政治和道德教化是不分的。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vi][6]孔子以下层百姓为对象,以利乐为主要工具,辅以刑政,试图达到“名人伦”的目的,来稳定民心,稳固统治。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这里,“内圣”是“外王”的前提和基础,“外王”是“内圣”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修己”自然能“治人”,“治人”必先“修己”。
小结
“内圣外王”之说虽首见于《庄子》,但却是儒家的基本命题,就连现代儒家的主张仍然如此。从原始儒学到汉代的政治儒学,再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两千多年里,时代在变,儒学的诠释也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始终在“内圣外王”的模式里运思。因之,我们对于这一传统社会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批判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