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杏集海堤边上在建什么建筑
扩展阅读
深圳医美医疗美容怎么样 2025-02-02 01:53:21
东三省和深圳哪个好 2025-02-02 01:44:48

厦门杏集海堤边上在建什么建筑

发布时间: 2022-05-26 21:01:28

1. 厦门同集路又在做什么工程

台海网(微博)4月1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记者 应洁)同集路(集杏海堤—同安城区段)将进行提升改造,实现主线快速畅通、全程无红绿灯。记者从集美区规划局了解到,该项目方案已经确定,目前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若进展顺利,今年6月份有望动工建设。

同集路是我市“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组成部分。作为我市破解“交通难”的举措之一,前几年,建设部门便对同集路进行“扩容”,改造为双向六车道。此次提升改造工程将进一步“提速”,在南起集杏海堤、北至同安城区旧G324国道的17.7公里范围内,实现主线快速畅通。

建设单位百城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施工主要通过新建高架桥、下穿通道及定向匝道等措施实现“提速”,为此,有关部门将重点对9个节点进行改造。比如,在与旧324国道、阳翟二路、天马路,以及印斗路、银亭路、集源路的交叉路口,同集路主车道将“钻入”地下;在林瑶路交叉口,将建上跨桥梁;在通福路交叉口将建立交,实现同集路往通福路左转下穿匝道,而通福路往同集路左转上跨桥梁;在洪塘头一路交叉口,将取消信号灯增设调头区;在福泽路交叉口将设匝道桥。

在同集路与侨英路、海凤路及集美大道的交叉口,同集路将上跨这三条道路形成跨线桥,通过增设、改造匝道的方式,对不同方向的车流进行分流。

同集路集美范围内现有的两条地下人行通道—集美大学门口和集源路口地下通道将与下穿车道冲突,因此,在完成提升改造后,这两条地下通道将废止,同时增设人行天桥作为过街设施。本次工程还将对部分公交车站点进行优化,比如集美区政府(集美汽车站)公交站将移至集源路南侧地下通道出口位置附近,更靠近以后建设的人行天桥。

2. 集杏海堤的介绍

集杏海堤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境内,东端为集美乡(现集美区集美大学一带),西端为杏林村,故简称为集杏海堤。是高集海堤的兄弟工程,两堤之间仅有数百米的集美乡陆地相承接,有人便将她们统称为厦门海堤。

3. 厦门集杏海堤内园博园“围海造田”指什么

以前那里是大海啊,后来就填土造田,就像厦门机场一样,以前那也是海啊

4. 厦门海堤的介绍

厦门海堤是厦门市辖区内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的总称,其修筑工程开工于1953年秋。厦门海堤由高崎到集美海堤和集美到杏林海堤组成,2条海堤全长5035米,是铁路进入厦门岛的唯一通道,在当时它与武汉长江大桥等建筑并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正式退役,并进行开口改造,以改善厦门海洋环境与海洋水质。

5. 厦门建园博园花了多少钱

投资15亿园博园让厦门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

园博园让厦门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

厦门园博园总投资15亿元,位于集美区杏林湾的中洲岛,建成后的厦门园博园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园博园。园区总面积达6.76平方公里,为历届园博会之最,参展城市也为历届最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台湾是首次参与园博会。

其实不单厦门人很关注园博园,许多了解厦门的市民和读者也都在期待着园博园。厦门市市长刘赐贵日前在全市的动员会上表示:“‘园博会’规模大、时间长、来人多,将引发厦门新一轮的旅游热潮,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经济效应将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厦门要通过这次‘园博会’,把厦门的旅游推向一个新的高度,真正成为区域性的会展旅游中心。”

第六届园博会九大亮点

一、杏林阁———闽台文化的展示和延续:园博园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园博园的闽台岛上,八面向海,总高度56.8米,是整个园博园最高的标志性建筑物。它是园博园内的一个景点,同时又作为园区内的观景平台,总揽全园区的风景。

二、园博园大门———展翅飞翔的白鹭:园博园标志性建筑之一。大门采用钢结构,宽64米、高18米,像两只美丽的白鹭张开翅膀,从厦门园博园腾空而起,也像两片白色的花瓣,绽放在园博园中。

三、园博大道———带状景观公园:总长约2100米,具有景观、交通、小憩、表演、购物等多种功能。将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花好月圆”为主题贯穿整条大道。

四、月光环———海上生明月:园博园标志性建筑之一。园博园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园博大道终点处,与园博大道起点“花之门”相呼应,象征本次园博会“花好月圆”、圆满成功。

五、主展馆———孕育绿色,博展精品:园博园标志性建筑之一。为园博园展出需要而设计,共三层。采用太阳能和种植屋面等新材料、新技术,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运用新颖的生态设计方法,外形恰似一颗含苞待育的种子,将室内外展示空间巧妙地渗透和交融。

六、音乐喷泉———绿色畅想:音乐喷泉将建在园博园主展岛东面的内湖中,横截面呈如意的形状,全长180米,最宽处达50米,主喷达100米高,是闽台地区最大的音乐喷泉。建成后的音乐喷泉将配合激光表演、特色灯光和艺术喷火等高科技元素,为观者奉上大型视觉、听觉盛宴。

七、温泉岛———温馨与休闲:占地面积27.8公顷,温泉岛将利用园博园内丰富的海景及地热资源,建成高档的特色温泉酒店。岛内蕴藏大量温泉资源,具有相当大的医疗保健价值。

八、园博园的桥梁———传承与连接的纽带:园博园标志性建筑之一。以园博大道为主轴线,15座景观大桥把园博园各岛屿连接起来。在满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在桥型上大胆创新,重点体现景观桥梁的观赏功能,把桥梁建成新的人文景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外,在各个园区的水域上还有30多座造型各异的园林景观桥,体现出各地不同的园林桥梁风格。

九、水上运动———惊险刺激、超越梦想:“欢乐园博园,水上大观园”。园博园景区拟建成一个集游玩、休闲、训练、比赛、表演为一体的大型水上运动中心。突出“运动”的特点,并体现安全性和时尚化,与风景如画的景区和其他娱乐项目辉映成趣,成为园区的品牌项目。特别是国际皮划艇比赛和龙舟竞赛更成为园博园水上项目的亮点。

园博园地理位置:

厦门园博园用地选址于集美区杏林湾的中洲岛。规划用地范围为:西起杏林北环路,东至水域,北到杏林路延伸段,南接集杏海堤,规划总用地约为676公顷,其中陆域303公顷。

园博园的展园岛

站在集美中洲岛,脚下的这块土地就是“华侨旗帜”陈嘉庚的故乡。这片6.76平方公里的宝地,即将被绘出第六届园博园的丹青。

设计师们把中洲岛四周广(周广博客,周广新闻,周广说吧)阔的水域,当成了园博园的背景色,园博园由9个岛屿和2个半岛组成,其中5个岛屿为展园岛,其余4个为生态景观岛。“园博岛”、“闽台园”及贯穿两岛的“园博大道”是园博会期间的主展区,“泉之岛”、“石文化岛”和“教育之岛”是辅展区。2300米长的园博大道把分散在四周的9个岛屿串成了一条独具南国特色的岛屿珍珠链,以此为基础,将分期规划建设东部的自然原生岛,西侧的杏林苑,中部的教育之园、石文化园和北侧的山林休闲园,形成了一大片生态型的大绿地。

闽台岛占地17.27公顷,位于主展岛以北,是集中反映闽台文化的场所。作为福建及台湾园林的共同展示区,在整体规划理念上闽台岛突显“和谐、对台、水园”三大特色。岛上福建展区由福建9个城市根据本地的历史人文作为创作理念,设计出风格各异的园林作品。闽台岛台湾展区有来自中国台湾的台北、台中、高雄、金门等多个城市参展。展园分闽中、闽东、闽西和闽北及台湾展区,以闽台共有的具有浓郁特色的古厝及骑楼街市作为基调,闽台岛上除园林建设外,还围绕“曲艺、园艺、茶艺”,进行闽南地方文化风情展示、闽南文化节庆、对台交流和园林园艺的相关学术研究等活动。使游客到闽台岛参观游览,不仅能看到特色园林,更能了解到闽台两地人民往来的历史。

月光环立于观景平台北面约66米的海水中央,外径36米,内部为钢结构,外覆钢化夹胶玻璃。它是园博园最重要的配套景观之一,其设计理念来源于月的阴晴圆缺,主要通过内部装有的可调节LED夜景灯来实现这一美丽的光景变化,展现“海上生明月”的动人景观。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当原野上成片火红火红的围墙、灰黄灰黄的筒瓦屋顶扑面而来时,那一定离泉州不远了。泉州园内建筑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当地民居的特色,为多进多开间的四合院布局。院内建老厝,掘状元井,设石臼、石敢当,院外有烧砖塔、石笋,让人有身临泉州古民居的感觉。此外泉州园内还有丝竹传佳音、相思岛等景致,越发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泉州园,闽台园区还有福州园、漳州园、三明缘园、南平园、莆田莆仙苑、龙岩闽西苑、宁德园、厦门嘉园、台北中亚厅、台南翔鹭厅、台中展厅、高雄展厅、金门园等,是集中反映闽台文化的场所。

宁德园取名“趣园”,占地约2500平方米。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妇女的头饰更成为畲族的象征。所以宁德园的设计就提取这一元素,竹廊、畲笠造型的展厅围合起来的圆形空间就好比畲族妇女的“盘龙髻”(又称凤凰髻),造型轻巧通透,秀气素雅

6. 集杏海堤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深感不便,因此,把鹭岛与大陆相联,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华侨的愿望。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 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集美系伸向海峡的一段狭长陆地,其西侧为面积8万1千亩的海湾。该海湾原称“银港”,后以海湾口部西岸的自然村名杏林作为名称。高集海堤筑成后,杏林海湾便成为交通障碍。为赶上鹰厦铁路全线通车的进度,从一九五五年十月开始,由厦门海堤工程指挥部组织力量,采取边设计、边施工办法,兴建集杏海堤。5千工人奋战一年又三个月,一条2,820米长的花岗岩石砌海堤,于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初建成,工程量达95万土石方,建设费用470万元。接着组织部分力量继续施工两年,加固堤身,培土拓宽,除铁道外,把汽车单车道扩为三车道,增加交通量,保证了当时兴建杏林工业区的运输需要。后从一九六六年开始的三年中,又在该堤内侧抛填沙土、石子,作反滤层,然后培土封闭,降低堤内水位,把杏林湾沿岸的孙厝、英埭头、后溪、锦园、杏林一带的浅水滩地,计三万多亩,经过一段时间的泡淡,改造成为稻田。在九龙江北溪引水工程中,又在该堤兴建一条每秒流量5.3立方米的水渠。现在该堤堤顶宽度达60多米,胸墙、铁轨、公路、人行道、引水渠并排而设,并间植树木。

7. 厦门海堤的基本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岛陆之间公路交通靠船只驳运,深感不便,因此,把鹭岛与大陆相联,一直是全市及全省人民和旅外华侨的愿望。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连入厦门 ,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
其中高集海堤将厦 门 岛上的高崎与集 美街道相连,总长2212米,宽29米,于1955年秋竣工;集杏海堤将集美街道与杏滨街道杏林村相连,总长2820米,于1956年底竣工。由于两条海堤总长5032米,故又称为十里长堤。
随着杏林大桥铁路桥的投入使用,厦门海堤铁路线正式退役,并进行开口改造,已改善厦门海洋环境与海洋水质。

8. 高集海堤的介绍

高集海堤,位于厦门高崎与集美之间,海堤全长2212米,1953年06月17日动工,1955年10月建成。1955年由于历史因素厦门湾的西部建起了高崎—集美、集美—杏林海堤,两座海堤总长约5公里。铁路、公路过堤跨海通省内各地,为厦门岛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因素。2010年10月28日起,厦门市政府启动拆堤建桥工程。集美—杏林海堤(集杏海堤)靠东边的一部分被拆除改为桥梁(桥拱为水闸,可实现海水交换)取代,高集海堤从此退出历史舞台。2011年高崎—集美海堤拆除工程启动,计划建成地铁过海和公路两用桥。2012年06月30日起,由于高集海堤改造为公路桥的工程正式动工建设。至2015年该桥还在紧张建设中。

9. 集杏海堤的规模

集杏海堤东起集美,西至杏林,全长2.82公里,顶宽11.5米,胸墙标高10.35米,堤身标高8.73米,用花岗岩石88万立方米,砂7万余立方米,耗资470余万元。
该工程是在高集海堤竣工后,以高集海堤原建制的5000余名工人和干部为骨干,在铁道兵团和厦门人民委员会、省水利局、晋江专区、龙溪专区的支持下,于1955年10月11日全面动工,至1956年1月完成堤身基床的抛填。1956年2~8月进行堵口。至12月7日全部工程告竣。
集美与杏林之间,原被杏林湾(银港)阻隔,车辆、行人需环海湾绕道20公里。海堤建成后,鹰厦铁路缩短线路8.8公里,车辆、行人缩短行程15公里,同时围出海湾20.6平方公里,可供渔业养殖和农垦之用,为杏林工业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一九七九年在原杏林湾的深水港中,新筑成一条与大堤平行的小土堤,形成了一个面积约6千亩,可蓄600万方的淡水库,也称杏林湖,聚雨面积142平方公里,受益面积15,000亩。必要时可向市区供水,是厦门重要的后备水源,也作水产养殖之用。该水库处集美风景区与杏林工业区之间,环境优美,库内有一面积为1,824亩的小岛(厦门园林博览园内),上有丰富温泉,具备发展为风景游览地的优越条件。

10. 厦门园博园简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下看你——园博园内的“观景台”,除了卓尔不凡的杏林阁以外,就是桥了。

以园博大道为主轴线,15座景观大桥将几个展园岛屿和杏林湾区串联了起来,30多座造景小桥则散落于各个展园,与不同流派的建园风格融为一体。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桥梁博物馆”。园博园兼收并蓄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桥型,拱桥如长虹卧波,索桥似凌空飞雁,浮桥枕水眠江月,石桥凝重浑天成……。

“佳园无桥,如美人无鼻”,可见“桥”元素在古今中外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园博园内的桥梁在满足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在桥型上大胆创新,不仅是连接岛与岛、岛与湾区的物理节点,也是重要的景观节点,成为一道具有园林景观性质的独特风景线。

以蕴珍桥为例,这座位于主展岛西侧东西走向的大桥分为两幅,一个Y字形的主塔伫立在两幅之间,以钢索吊起桥身——拱起的左幅是行人的步道,平直的右幅是电瓶车的通道。设计者的巧思是,在形成高低错落美感的同时,更为游客打造了一个登高鸟瞰的“观景台”,将园博园美景尽收眼底。再比如空明桥,这座连接主展岛与温泉岛的五跨半圆拱桥,5个半圆形的桥拱,从中间到两端,次第收缩,桥身轻盈秀美,半圆的桥拱映在水中,与倒影组成了一个整圆,寓意圆满、团圆——采用古代桥梁的元素,运用现代桥梁的手法,取古桥精髓,建现代桥梁,是园博园“桥梁博物馆”的造桥理念。位于海洋文化岛北端的意远桥,三角形的桥塔,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仿佛一只巨大的船帆。这是一座单臂斜拉索桥,是我市首次建设的桥型。

15座景观大桥和30余座园区小桥,将园博园独具特色的水、园、岛、桥生态景观要素融为一体,成为第六届园博会的一大亮点。桥梁的布局也非常考究,设计的巧思令人赞叹——园区外围的七座桥分别是隐蔚桥、蕴珍桥、圆融桥、足音桥、澹泊桥、澄明桥、意远桥,以较大的体量,扼守进出园博园的主要路口,其分布恰似北斗七星;其余的清远桥、皓洁桥、覃思桥、迁想桥、空明桥、睿智桥、凝虑桥、敏悟桥等则均匀地分布在园区内一个圆形区域中,这个圆的核心就是园博园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月光环”。如此,所有的桥梁组成了意象鲜明的完美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