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厦门资讯 » 厦门有什么杂草
扩展阅读
北京二本大学哪个好 2025-01-23 01:04:50
北京重度焦虑症如何治 2025-01-23 01:04:07
福州市哪里可以看蓝眼泪 2025-01-23 00:51:02

厦门有什么杂草

发布时间: 2022-06-11 08:20:09

⑴ 厦门街头都是什么树

街头的树还有木棉花树,大王椰树~~楼上说的龙眼树一般来说路边没龙眼树。。农村的小路可能有。。
好像基本就这些树了还知道其他的人加上去。。。

⑵ 厦门有哪些有趣的街道名字,你知道这些街道名字背后藏着的故事吗

厦门是着名的旅游城市,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厦门在不断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同时也在努力保存在城市历史的记忆,很多有趣的地名被保留了下来,它们背后都有关于自己的故事。

厦门6个有趣的地名,以及名字背后的故事

厦门有很多有趣的地名

厦门还有很多有趣的地名,比如二王街,三条巷,四仙街,五缘湾道,六仙公巷,七星路,八卦埕,九条巷,十一间,三十六崎巷,百家村路,万寿路等。

更多厦门有趣地名,等我们去发现。

⑶ 厦门科霉生物

2003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16种外来入侵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2004年底,新华社的一则消息称,我国当时已查明的外来入侵物种就有400多种,广西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

中国造成危害的入侵种例证

1 哺乳类

1.1 海狸鼠(獭狸)(Myocastor coypus)
又称草狸獭、沼鼠,是啮齿目海狸科以草食为主的动物,原产于阿根廷、智利、乌拉圭等地,我国最早于1953年从前苏联引进到东北。由于獭狸具有浓密柔软的绒毛,1986年起在各地,包括南方各省也争相开发利用,大量养殖。90年代中,由于幼兽价格昂贵,其肉味欠佳,在南方饲养后,毛质变差,养大后的獭狸无人收购加工。在獭狸数量剧增的情况下,价格一落千丈。獭狸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逃生或放生。这些逃放出来的獭狸在野外自生自繁,久而久之将会严重危害农田庄稼和果树,成为南方农田、果园新的有害动物(许瑞秋等,1997)。

1.2 麝鼠(Ondatra zibethicus)
1927年从北美引入到前苏联,作为毛皮兽大量养殖,养殖场一度超过500个。50年代中发现开始先后从边境越入我国东北和新疆。1955和1957年,黑龙江的呼玛和兴凯湖发现了麝鼠。新疆的麝鼠也发现来自这些前苏联的养殖场逃逸个体。由于管理不善,麝鼠沿着伊犁河、塔克斯河、额尔齐斯河进入中国。之后也曾作为毛皮兽种畜引入并广泛养殖,如1958年,麝鼠作为毛皮动物被引种到华北、内蒙古、贵州和许多其他地区。麝鼠在堤坝上挖洞,并破坏对这种干旱地区十分重要的供水系统(程大生, 1986; 寿振黄, 1962)。

1.3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
除原产北美的麝鼠和苏联鄂毕河上游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 exalbis)是大约50年代初期经人工散放自苏联移入的以外,褐家鼠、黄胸鼠、斯氏家鼠(Rattus flavipectus, 或者Rattus tanezumi)是经铁路运输随火车从内地移入新疆的。新疆首次捕获褐家鼠是1975年,已在吐鲁番和乌鲁木齐两市首先形成种群,目前该鼠沿铁路继续向南北疆扩散外,正经公路运输向农牧山区蔓延。在某些地区的调查表明该鼠种群年龄结构合理,繁殖年龄有所提前,个体也有增大之势。在米泉县的稻田中,排挤它种鼠类的存在,成为当地单一新优势种(张大铭等,1993)。

2 鸟类

2.1 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catua sulpurea)
原产于印尼,许多年前被引入到香港。毁坏观赏树木(MacKinnon,私人接触;Reels, G., 1998)。

2.2 虹彩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haematotus)
这种鹦鹉从印尼引入到澳大利亚,现在在香港十分普遍。破坏树木,特别是破坏产果实的小树林(MacKinnon,私人接触;Reels, G., 1998)。

2.3 加拿大雁(Anser canadensis)
原产于北美的大型鹅,现在正在河北扩大分布面积,危害薯仔田(MacKinnon,私人接触)。

3 鱼类

3.1 鰕虎鱼(Gobiidae)、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等小型鱼类
50、60年代,云贵湖区(如洱海)在引进四大家鱼苗种时,带进了鰕虎鱼、麦穗鱼等小型鱼类,由于这些湖泊凶猛性鱼类少,这些小型鱼类的种群得以很快发展,在有的湖泊曾成为优势种群。它们不仅与土着鱼类发生食物、空间的竞争,而且还大量吞食土着鱼类所产的卵,造成土着鱼类的数量减少甚至绝迹。泸沽湖是我国最早研究鱼类同域分化现象的湖泊之一,湖中三种裂腹鱼类(Schizothorax)为同一祖先种分化而来,由于麦穗鱼等小型鱼类吞食鱼卵和鲤干扰产卵场,造成这些裂腹鱼类绝迹(张国华等,1997;陈银瑞等,1998)。

3.2 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胎鳉(Poeciliidae)
食蚊鱼原产于美国和墨西哥北部。1911年被引入台湾,1924年从台湾引入到大陆用于控制蚊子,结果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开始自然繁殖。在香港,有迹象表明,引进的食蚊鱼和几种胎鳉已经减少了当地鱼的种群数量。它们捕食小鱼,干扰或啃咬较大的鱼的鳍。一些鲤科小型鱼,如通过竞争或捕食,导致特有种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的绝灭;而曾经在当地普遍分布的青鳉medaka(Oryzias latipes),现只发现于胎鳉还为侵占的少数生境中。特有种罗墨小树蛙Romer's frog(Philautus romeri)也可能是由于食蚊鱼捕食小蝌蚪,而导致这种蛙在一些地区绝灭(Dudgeon & Corlett, 1994)。

4 甲壳类

4.1 克氏螯虾(Procambius clarkii)
克氏螯虾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北部。从斯堪的维纳亚北部到澳大利亚,美国、亚洲和非洲都有养殖。中国40年代早期从日本引进克氏螯虾,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与大多数水生物种不同,雌性克氏螯虾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钱进行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克氏螯虾即可实现自我维持、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克氏螯虾常常和其它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一起混养。收获时逃逸的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到下个季节,又形成繁殖种群,以残留的农作物和其它食物为生。在南京、安徽滁县有养殖,然后扩散到中国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种群(姚根娣等,1995;郑生顺,1999)。

5 软体动物

5.1 福寿螺(Ampullaria gigas)
原产于亚马逊流域,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到广东。自从1984年,福寿螺已在广东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 它被释放到野外。福寿螺极易适应地方环境,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它散布很快,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从1988年开始,福寿螺在广东省37个县25 000 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损失。1985年,它又从广东被引入到福建的晋江县,其中一部分逃到了野外,从1992年开始产生危害。在云南的西双版纳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蔡汉雄等,1990;赵国珊等,1996)。

5.2 褐云玛瑙螺(Achatina fulica)
褐云玛瑙螺原产于东非。据Henkots报道,1931年在福建省厦门大学的校园里发现了该物种,可能是由一新加坡华人所带的植物而引入的。它被当作一种美味的食物,随后又扩散到了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其他省份。1932年,它被带到香港;1933年,又进入台湾。云南省还从越南和海南省引入褐云玛瑙螺以供养殖。在上述的一些地区,褐云玛瑙螺已经成为危害农作物、蔬菜和地方生态系统的主要的有害软体动物(Chen Deniu, 1991;周卫川等,1989;陈德牛,1990)。

6 有害昆虫

6.1 白蚁(Termite)
白蚁(Termite)是一类以木材及其纤维制品为食的主要害虫,等翅目(Isoptera)内6个科中有两个科的某些种类容易被人引进,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蔓延危害。白蚁从国外传入我国和国内的传播事例,张英俊(1983年)通过大量的现场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发现江苏南京、陕西咸阳、山东青岛、湖北武汉、山东烟台、山东蓬莱、北京、陕西西安、四川江安和浙江宁海等地都发现有楹白蚁属(Incisitermes)、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大家白蚁(即曲颚乳白蚁Coptotermes curvignathus)、钝颚象白蚁(Nasutitermes obtusimandibulus)、象白蚁(Nasutitermes spp.)等随货物、纸张、木材等进入,有的地方造成了局部严重危害。如小楹白蚁(Incisitermes minor)1937年从美国传入浙江宁海后,已建群繁殖,并造成局部的严重危害。1975年进行了全面防治,同时进行检疫,防止扩散,10年来尚未发现继续扩散危害。山西省已把白蚁列为森林植物的检疫对象,公布了在山西的分布区和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和产品。1993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颁布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和《禁止进境物名录》二类名单中列入了大家白蚁(刘源智等,1998)。

6.2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属于蚧总科(Cocoidea),盾蚧科(Diaspididae)。原产于日本的冲绳群岛和先岛群岛,以及我国的台湾省,70年代末期发现于广东惠东、宝安两县的马尾松林,对马尾松危害较为严重,并迅猛扩散成灾。1983年松林受害面积110 000 hm2,1986年约310 000 hm2,1987年增加到400 000 hm2,到1990年底,发生面积已达718 000 hm2,130 000 hm2 多的马尾松林枯死(萧刚柔,1992;陆庆光,1997 b)。

6.3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又称秋幕毛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侵入中国辽宁丹东、新金等地扩散成灾。该虫可危害果树、林木和农作物等1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树叶被吃得精光,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其蔓延区日渐扩大,已扩展到山东、陕西等省(陆庆光,1997 b)。

6.4 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巴西木又名千年木,学名为香龙血树,原产几内亚。在80年代初在广州发展作观叶植物,后由南向北扩展,90年代在北京也盛行起来。90年代中,在北京首先发现了严重危害巴西木的多食性小蛾类--蔗扁蛾。蔗扁蛾是1856年发现于印度洋的马斯克林群岛(Mascarene Is.),后陆续发现在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较后传到南美和西印度,80年代传入美国南部佛罗里达。蔗扁蛾食性十分广泛,寄主植物有24科50多种,为香蕉、甘蔗、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特别是巴西木的重要虫害。在北京发现该虫的危害在亚洲尚属首次。不久在广州、福州、海南等地的调查表明,蔗扁蛾在南方的发生更严重,在这些地区凡能见到巴西木的地方几乎都有蔗扁蛾发生危害。到1997年,调查发现蔗扁蛾只在花卉生产基地大量发生,但是转移到自然生长的植物上是完全可能的(程桂芳等,1997a, b;程桂芳等,1998)。

6.5 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于1989年伴随从美国乔治亚州引入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而进入广东省台山,并扩散到广东很多县市。至1993年7月,它已破坏了136 000 hm2 的松林。据估计,湿地松粉蚧目前正以每年70 000 hm2 的速度进行散布。它主要破坏火炬松(Pinus taeda)、湿地松(P. elliottii)、长叶松(P. palustris)、短叶松(P. echina)和北美二针松(P. virginiana)的生长。在近30年时间里,中国从美洲引进了多种松树,其中湿地松(P. elliottii)、火炬松(Pinus taeda)和加勒比松(P. caribaea)种植广泛。这些树种和国产的马尾松(P. massoniana)、南亚松(P. latteri)等同属种类也受到了湿地松粉蚧的威胁(庞雄飞等,1994;何国锋,1995)。

6.6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分布于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的近40个国家和地区,是一种严重危害葫芦科、蝶形花科、茄科、十字花科和菊科等植物子叶的多食性害虫。在我国,该虫最早于1993年12月在海南发现严重危害,现已蔓延21个省、市、自治区,危害面积达1300 000 hm2 以上,使我国蔬菜生产遭受严重损失。美洲斑潜蝇的寄生蜂已知有4科13属34种,可望用寄生蜂进行美洲斑潜蝇的生物防治(许再富等,1998)。

6.7 稻水象(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原产于北美,1976年进入日本,又于1988年扩散到朝鲜半岛。1988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唐山市,此后在天津、山东、辽宁、吉林、浙江、福建以及1990年在台湾也有报道。到1997年,它已在8个省份的54个县市出现,并破坏了310 000 hm2 农田(魏鸿钧,1997;李行誉,1997)。

6.8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原产南美洲,1931年已有台湾的分布记录(素木得一:《松村松年昆虫》第15卷4期),现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和全中国。淮河以南温暖地区密度较大,常见于酿酒场、豆制品场、浴室等处,取食并污染食物,传播疾病(章士美、赵泳祥,1996)。

6.9 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原产欧洲,现已遍布世界多数国家,是重要的家庭卫生害虫,还会取食玉米、高粱等粮食。1935年在中国东北有记录,至60年代初期,扩散到中国东部各省,80年代在西北、西南地区蔓延(章士美、赵泳祥,1996)。

7 线虫 Nematode

7.1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由于天牛的幼虫能习惯于在松树上钻孔,松材线虫也就通过天牛进行散播。线虫类昆虫能在六个月内使得松树死亡。在80年代,它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分布广泛的马尾松林。现在它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都已形成多个疾病中心,并正在从这些地方向周围区域扩散(Dudgeon & Corlett, 1994; 王琼瑜,1992)。

8 真菌

8.1 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的一种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为甘薯长喙壳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该病于1937年由日本传入我国辽宁省,以后病区不断扩大,到1980年已蔓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引起烂窑和死苗,造成产量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甘薯黑斑病菌能刺激甘薯产生甘薯黑斑酮(ipomeamarone)和甘薯黑斑霉二酮(ipomeanine)等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人食后引起头晕,以病薯喂牛可引起气喘病,甚至死亡(陆庆光,1997 b)。

9 植物

9.1 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原产热带美洲,现广布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1864年在台湾台北的淡水首次被采到。1912,该种在香港已成为的路边常见杂草(Dunn and Tutcher, 1912)。

9.2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俗称"水花生",原产巴西,约于30年代传入我国上海及华东一带。50年代后,南方许多地方曾经将此草作猪饲料引种扩散,嗣后逸为野生。1986年的调查发现水花生自然发生面积约为889 600 hm2,已经成为蔬菜、番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园的主要害草(王韧等,1988)。

9.3 刺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ungens)
源于中美洲,50年代初以来先后出现在福建(厦门)和海南(昌江)海边或旷地,其花具刺,成为令人讨厌的杂草。另一种原产热带美洲的A. paronychioides近年出现在海南(文昌),广东(淇澳岛)(吴德邻,1994)以及台湾(彰化、屏东)(Yang Yuenpo and Liu Hoyih, 1996)。

9.4 苋属植物(Amaranthus)
北美苋(Amaranthus blitoides)来自北美,1875年在中国辽宁出现,目前在北京已有记录。原产北美的近缘种白苋(A. ablus)于1935年被记载,在华北和东北归化,但上述两种比较少见。而来自热带美洲的反枝苋(A. retroflexus)和刺苋(A. spinosus)、来自热带非洲的皱果苋(A. viridis)在中国成为分布广泛的有害杂草,影响夏秋季蔬菜的生长。

9.5 仙人掌 Cacti(Cactaceae)
仙人掌(Opuntia stricta var dillenii)原产加勒比海沿岸,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Yang Gongyi, 1984),目前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普遍归化,常成从生长在海岸石间,成为一种很难除的多刺灌木。同属的梨果仙人掌(O. ficus-indica)原产墨西哥,于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现在于中国西南部5个省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归化,成为于热河谷中的常见种类。单刺仙人掌(O. monacantha)原产南美,根据刘文徵1625年的着作《滇志》记载,当时云南已有引种栽培,该种目前已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归化(李振宇,1999)。

9.6 马缨丹(Lantana camara)
原产热带美洲。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 现在于中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蔓延,排挤当地植物,堵塞道路。其植株具臭味,茎有刺,是一种有害灌木。其肉质果实通过当地鸟类啄食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9.7 刺茄(Solanum aculeatissimum)
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18世纪末在中国贵州采到归化标本,1908年曾被误当新种(S. bodinieri Lévl.et Vant.;S. cavaleriei Lévl. et Vant.)发表,可能是更早些时作观赏植物被引到贵州。目前已扩散到长江以南各地,成为一种常见杂草。该种茎和叶多刺,果有毒,据说牛误食可导致中毒死亡。茄属(Solanum)还有假烟叶(S. erianthum)、水茄等12种同属的外来种在中国成为归化植物,除了澳洲茄(S. laciniatum)来自大洋洲外,其余均起源于美洲。

9.8 车前属(Plantago spp.)
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原产北美,1951年始见于江西南昌市,目前在江西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和台湾北部均有发现,生于低海拔草地、路边及湖畔。其种子多,繁殖能力极强,蔓延迅速,常入侵和危害草坪。芒苞车前(P. aristata)是来自北美的另一种杂草,1929年始于山东青岛,目前在青岛成为很普遍的野草,在江苏宿迁也开始出现,生于海滨、沙滩、草地及山坡路旁(李振宇,待发表)。

9.9 异檐花属(Triodanis spp.)
异檐花(Triodanis perfoliata)原产北美洲及中美洲,在南美洲及亚洲归化。1974年出现在福建武夷山,80年代后在福建各地出现,生于海拔180-1 000 m的溪边、草地或山坡。卵叶异檐花(T. biflora)1981年在安徽(安庆)发现,80年代中期在浙江、福建和台湾北部(Lammers, 1998)出现。本属植物的花具完全花和闭锁花两种类型,繁殖能力极强(陈令静等,1992)。

9.10 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
原产墨西哥,现广布东半球热带地区。在中国首次记载于G. Bentham(1861)的《Flora of Hong Kong》, 19世纪末在云南南部发现。现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的低山、丘陵及平原普遍分布。另一种源于中美洲的熊耳草(A. houstonianum),在中国南部有引种栽培作观赏,常逸为野草。

9.11 豚草(Ambrosia)
豚草,包括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和三裂叶豚草(A. trifida),起源于北美洲。根据标本采集记录,豚草于1935年在杭州出现,而三裂叶豚草于40年代传入中国东北。1989年调查,已经分布到15个省市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武汉四个扩散中心。其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造成土壤干旱贫瘠、遮挡阳光,降低农作物产量,而且豚草花粉是人类"枯草热"又称"花粉病"的主要病源,引发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1987年,我国从加拿大及前苏联先后引进豚草天敌条纹叶甲(Zygogramma isuturalis)进行生物防治研究(李秀梅,1997)。

9.12 白酒草属(Conyza)
小白酒草(Conyza canadensis)原产北美,1860年在山东的烟台被采集到,七年内,相继在浙江(宁波)、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和四川(南溪)出现,现在几乎遍布全中国。原产南美的香丝草(C. bonariensis)最早于1857年在香港采到标本,不久便扩散到广东、上海,1887年在重庆采到标本,另一原产南美洲的归化种苏门白酒草(C. sumatrensis)虽然比小白酒草更高大,但看来都不适应中国北方干冷的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

9.13 一年蓬(Erigeron annuus)
原产北美洲。根据Forbes 和 Hemsely(1888)记载,在中国最早于1886年在上海被采集。如今这种草几乎遍及中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费城飞蓬Philadelphia daisy或Philadelphia fleabane (E. philadelphicus)是另一种来自北美的物种,稍后出现在中国,现在已分布于江苏、浙江和上海。该属入侵种常成为常见的果园杂草。

9.14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原产中美洲,约50年代初从中缅、中越边境传入云南南部,现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仅云南目前发生面积即达24 7000 km2。由于该植物含有有毒物质,很多当地植物及牲畜的生长受它的抑制或引起死亡(丁建清等,1998)。飞机草(E.odoratum)是另一种来自中美洲的有害杂草,Gagnepain(1924)记载泰国曾栽培过这种草,30年代初在云南南部出现,目前在云南、广西及海南蔓延。

9.15 北美一枝黄花(Solidago altissma)
原产于北美。1935年从日本作为花卉引入台北,后来上海、庐山相继引种,如今在上述地方已归化为杂草。在上海北美一枝黄花,现在蔓延到昆山至上海铁路沿线、浦东新区、青浦等郊县。北美一枝黄花除种子繁殖外,地下根茎横向扩展繁殖力旺盛,竞争力强,抑制其它植物的生长,最后形成这种杂草的单一群落。该种在城郊荒地、道路、河堤、工厂和住宅区广泛生长。在上海已开始进入农田、果园、及菜地的田边地头,并有向田内扩展蔓延的趋势(车晋滇等,1999)。加拿大一枝花黄花(S. canadensis)在上海、武汉和庐山也有引种和归化,有的学者将该种并入S. altissma。除上述两种外,庐山植物园引种的狭叶一枝黄花(S. graminifolia)等4种来自北美的同属植物也已在当地归化。

9.16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大米草是互花米草S. alterniflora 和狐米草S. patens的杂交种,于1963年从丹麦、荷兰和英国引进,在江苏海滨试种,用于沿海护堤和改良土壤,同时生产饲料和造纸原料,在以后的20年中得到发展,从辽宁锦西向南达广西海滩,栽培面积达30 000 hm2 多(植朴,1985)。该种在许多地区对护滩固岸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来,在原引种地以外地段,滋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排挤其它植物,构成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丁建清等,1998)。

9.17 毒麦(Lolium temulentum)
原产欧洲,小麦田中的常见杂草,1954年从保加利亚进口的小麦中发现,1957年在黑龙江归化。到了1961年,该种的分布扩大到45个县。如今,除了西藏和台湾外,在我国其他省区均有发现(李扬汉等,1998)。该种系"拟态"杂草,难以清除,常与小麦一同被收获和加工。其种子感染真菌后对人畜具有毒性(周爱玲等,1987)。

9.18 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也称水葫芦。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多年生恶性水生杂草之一,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一种花卉引入我国,50~60年代作为猪饲料推广种植,并发展为水质净化种类,后逸为野生。现广泛分布于华南、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尤以南方诸省危害严重。90年代中期,在我国南方的一些河道和湖泊,凤眼莲覆盖面积达100%。在云南省昆明市滇池内,1994年凤眼莲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凤眼莲的扩散蔓延已给当地的渔业、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经济损失,大面积单一的凤眼莲群落还排挤了大量的本地水生植物,给分布区的生物多样性构成了极大威胁(丁建清等,1995)。

⑷ 我前几天去厦门旅游,在中山公园的草丛里捡到一只很大的蜗牛高约8.5cm有6—7个螺纹,外壳和白玉蜗牛差不多

这是法国蜗牛,野生的,小心有寄生虫。

⑸ 厦门市市花、市树、市鸟是什么,代表什么

厦门市花——三角梅

拓展资料

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

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西界漳州, 北邻南安和晋江,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1980年10月7日,批复设立经济特区,厦门先后获批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即“新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已成为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厦门由本岛厦门本岛、离岛鼓浪屿、西岸海沧半岛、北岸集美半岛、东岸翔安半岛、大小嶝岛、内陆同安、九龙江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多平方公里。

2018年7月,福建省厦门市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旅游市场数据: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29.29万人次,同比增长12.28%;旅游总收入628.69亿元,同比增长17.63%。

⑹ 厦门的植物都有什么

市花三角梅,市树凤凰树,厦门花很多啊,建议你直接去厦门植物园,那里里面的花都有备注。
路上常见的有榕树,木棉,桂花,七里香,太阳花,太多了,福建最着名的是水仙花,。。。你也可以进去高校里面看,像厦门理工里面的花草都有标名。。

⑺ 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都来看看

1. 中国外来物种入侵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物种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 554种,鱼类3 862种,高等植物约30 000种,包括昆虫在内的无脊椎动物、低等植物和真菌、细菌、放线菌种类更为繁多。根据文献记载和初步调查,中国已知的外来归化植物超过600种,其中外来杂草108种,隶属23科76属,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目前严重危害我国的外来动物约有40余种,昆虫类包括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美洲斑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小楹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其它外来动物,还有原产于南美洲的大瓶螺,原产于东非的褐云玛瑙螺,原产于北美洲的麝鼠,原产于前苏联的松鼠,原产南美洲的海狸鼠等。引进外来鱼类对湖泊的本地鱼种和生态系统也构成了巨大威胁,云南水域的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就来自于外来入侵的鱼类,例如草鱼、鲢、鳙、太湖新银鱼、麦穗鱼、子陵吻鰕虎鱼、波氏吻鰕虎鱼等。目前对农业危害较大的外来微生物或病害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大豆疫病(Phytophthora megasperma)、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柑橘黄龙病、柑橘溃疡病 (Xanthomonas citri)、木薯细菌性枯萎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hotis)、烟草环斑病毒病、番茄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e subsp. mishiganen)、鳞球茎茎线虫(Ditylenchus spp.)等。
不过在我国浩繁的生物种类中到底有多少外来物种尚不得而知。同时,中国很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侵害。由于我国南北跨度5500km,东西距离5200km,跨越50个纬度及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我国的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a. 涉及面广: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发现入侵种。到2002年5月,中国共建立了1500个自然保护区,覆盖全国总面积的大约9%,除少数偏僻的保护区外,或多或少都能找到入侵种。
b. 涉及的生态系统多: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从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原、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其中以低海拔地区及热带岛屿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最为严重。
c. 涉及的物种类型多:从脊椎动物(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无脊椎动物(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植物,到细菌、病毒都能够找到例证。
d. 带来的危害严重:在我国许多地方停止原始森林砍伐,严禁人为进一步生态破坏的情况下,外来入侵种已经成为当前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对于水域生态系统和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已经上升成为第一位重要的影响因素。

2.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渠道)
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因此,我们称这些物种是"有害的",实际上对这些物种而言是不公平的,它们只是呆错了地方,而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常常是人类的一些对生态环境安全不负责任的活动。外来入侵物种问题的关键是人为问题。引种(Introction)是指以人类为媒介,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转移到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这种转移可以是国家内的或国家间的。引种可以被分为:有意引种和无意引种两类。
有意引种(Intentional introction)是指人类有意实行的引种,将某个物种有目的地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这类引种可以是授权的或未经授权的)。
无意引种(Unintentional introction)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外来物种都是通过这两种方式被引种到其非原产地。
·有意引种
中国从外地或国外引入优良品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期的引入常常通过民族的迁移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实现。原产非洲的酸豆(Tamarins indica)以及原产中亚的葡萄(Vitis vinifera)、紫苜蓿(Medicago sativa)、石榴(Punica granatum)、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等经济植物的种子就是公元前4世纪和1世纪时分别通过古代着名的“蜀-身毒(即印度)道”和“丝绸之路”引入我国的。此后,北宋时有芦荟(Aloe barbdensis,或A. vera var. chinensis)(它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现于华南的沿海地区归化),17世纪时有甘薯(Ipomoea batatas)、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及西番莲(Passiflora coerulea)等经济植物被转引到中国。稍早,荷兰人曾将一些美洲种类,如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金合欢(Acacia farnesiana)、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引进台湾,上述种类中的大多数后来归化为野生植物。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后,香港、广州、厦门、上海、青岛、烟台和大连等海港成为外来杂草进入中国的主要入口。先后有香丝草(Conyza bonariensis)(1857)、小白酒草 (Conyza canadensis)(1862)、一年蓬(Erigeron annuus)(1886)等杂草在香港、烟台和上海等口岸登陆,并逐渐向内地蔓延。有些栽培植物的引种时间和逸生地点比较没有规律,例如法国传教士曾将欧洲的荆豆(Ulex europaeus)引种到四川城口教堂附近,随后荆豆大量逸生。
现在种植、养殖单位几乎都在从外地或外国引种。这些部门或单位包括农业、林业、园林、水产、畜牧、特种养殖业以及各种饲养繁殖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引种是以提高经济收益、观赏、环保等为主要目的的,但是也有部分种类由于引种不当,成为有害物种。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50%的种类是人为引种的结果。
有意引种的目的多种多样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方面:

作为牧草或饲料
因作为牧草或饲料引进而造成入侵的例子很多,例如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紫苜蓿、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赛葵(Malvastrum coromandelianum)、大黍(Panicum maximum)、梯牧草(Phleum pratense)、牧地狼尾草(Pennisetum setosum)、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波斯黑麦草(Lolium persicum)、大漂(Pistia stratiotes)、芒颖大麦草(Hordeum jubatum)、凤眼莲等。我国畜牧业长期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加大了各地对新的优质速生牧草的需求,这给国外草种公司向中国倾销草种提供了一个极好时机。现在正在开展的大量新牧草实验,多是测试国外草种公司提供的品种是否能够在我国的土地上迅速生长,令人忧虑的是其中一些草种已成为危险的外来入侵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俗称“水花生”,50年代后,南方许多地方曾经将此草作猪饲料引种扩散,嗣后逸为野生。1986年的调查发现水花生自然发生面积约为889 600 hm2,已经成为蔬菜、甘薯等作物田及柑橘园的主要害草。

作为观赏植物
对奇花异草的追求,促使人们不断地引进外地的或国外的花草品种。这些花草免不了从花园中逃逸,而在自然生长下,其中一些外来观赏植物逃逸后成为危险的外来入侵种,如熊耳草(Ageratum houstonianum)、剑叶金鸡菊(Coreopsis lanceolata)、秋英(Cosmos bipinnata)、堆心菊(Helenium autumnale)、万寿菊(Tagetes erecta)、加拿大一枝黄花、牵牛(Pharbitis nil)、圆叶牵牛(P. purpurea)、马缨丹(Lantana camara)、含羞草(Mimosa pudica)、红花酢酱草(Oxalis corymbosa)、韭莲(Zephyranthes grandiflora)、荆豆(Ulex europaeus)、蜘蛛兰(Hymenocallis littoralis)等。
水族馆和家庭水族箱的普及,也使一些外来水生植物成为外来入侵种。例如原产美国的水盾草(Cabomba caroliniana),现已经出现在浙江的河流中;来自南美洲的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已在台湾归化。尽管前一种只开花不结果,后者只有雌株,这两种都不产生种子,但它们可通过无性生殖方式迅速扩散。如从亚得里亚海引到法国水族馆的绿藻(Caulerpa taxifolia),就是通过释放孢子,在法国当地海洋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优势种群,使本地海洋植物大量消亡。马缨丹(Lantana camara)原产热带美洲。1645年间由荷兰人引入台湾, 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现在在中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蔓延,排挤当地植物,堵塞道路。其植株具臭味,茎有刺,是一种有害灌木。其肉质果实通过当地鸟类啄食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水族箱中常饲养的清道夫是吸口鲇属的一种(Plecostomus punctatus),原产拉丁美洲。最近报道在北京南长河、南方的珠江和汉江采集到。在台湾宜兰县冬山河报道,该物种在宜兰没有天敌,而繁殖力很强,每次产下300-500粒卵,孵化率几乎达100%。以其他鱼类的卵为食,使台湾本地鱼种逐渐减少。为此,宜兰还发动了一场清鱼行动。

作为药用植物
我国传统中医药所采用的超过12000多种生物绝大部分为中国原产,也有部分为外来物种,其中一些已经成为入侵种,如肥皂草(Saponaria officinalis)、含羞草决明(Cassia mimosoides)、决明(Cassia tora)、土人参(Talinum paniculatum)、望江南、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洋金花(Datura metel)、澳洲茄(Solanum laciniatum)等。

作为改善环境植物
为快速解决生态环境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域污染等长期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人们往往片面地看待外来物种的某些特点,这就为外来物种的入侵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现在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地进行植被恢复工作,但其中使用的一些物种是危险的外来物种。目前已经有一些物种形成入侵,典型的案例有互花大米草、薇甘菊和凤眼莲等。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自1979年从美国东海岸盐沼植被后被引进。首先于1980年10月在福建沿海等地试种,之后得到大规模宣传,1982年扩种到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等地。当初引种的目的是为保滩护岸、改良土壤、绿化海滩与改善海滩生态环境。现在这个物种已经在浙江、福建、广东、香港大面积逸生,1990年仅福建宁德东吾洋一带的水产业一年的损失就达1000万元以上。这个物种已经成为沿海地区影响当地渔业产量,威胁红树林的一个严重问题。

城市景观建设和园林绿化也大量使用外来种,常常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的彻底改变。以草坪业为例,随着全国城市大面积兴建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公园绿地等),进而推动了我国草坪业的迅速发展,使草坪草种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目前使用的草种主要是国外的优良草坪品种。除结缕草(Zoysia materlla)种子外,其他草种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仅1997年进口量就达2000吨以上。到1990年为止,我国先后引进了114个不同的冷季草种,主要从美国引种。现在已经有一些种类形成入侵现象,如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等。事实上,我国幅员辽阔,种质资源丰富,在草种选种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作为食物
美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对食品多样性的讲究是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人们为了追求食品的色、香、味、新、奇,大量引种食用植物和动物,殊不知,这样也会造成生物入侵,如作为蔬菜引进的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尾穗苋(Amaranthus caudatus)、落葵 (Basella alba);作为水果引进的番石榴(Psidium guajava)、鸡蛋果(Passiflora elis)、作为产生“凉粉”原料的假酸浆(Nicandra physaloides)以及作为食用动物的大瓶螺、褐云玛瑙螺等。有一些哺乳动物的皮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如麝鼠和海狸鼠,人们在大范围内推广饲养以获取皮张,结果也形成生物入侵。大瓶螺(Ampullaria gigas)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华人引入到广东,目的是作为养殖食用。自1984年,大瓶螺在广东、福建、云南等地广为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味道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大瓶螺适应和繁殖能力强,食量大且食物种类繁多。它散布很快,破坏蔬菜和水生农作物。1988年开始,大瓶螺在广东省37个县25 000 hm2的土地上造成了巨大损失。

作为麻类作物
一些古代引入的麻类作物,如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大麻(Cannabis sativa)等,这些麻类作物的栽培业随着棉花的引入而逐渐遭淘汰、在许多地方沦为杂草。

作为宠物
一些动物作为宠物而在城市中广泛养殖,生存能力较强的一些鹦鹉,如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catua sulpurea)和虹彩吸蜜鹦鹉(Trichoglossus haematotus),在当地野化后,数量大增,过度利用结果实的灌木,或者过度采食嫩叶,危害当地植被。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已经是全球性的外来入侵种,目前在我国从北到南的几乎所有的宠物市场上都能见到巴西龟的出售。虽然我国还没有报道关于巴西龟的危害,但这已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1)列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种之一,同时巴西龟也是疾病传播的媒介。台湾引进南美洲产“宠物鼠”,也曾引起疾病传播的恐惧。

作为水产养殖品种
水产养殖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几乎所有可以利用开展养殖的水域,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稻田和公园都或多或少地在开展养殖业。涉及到的外来物种包括从国外引进的,如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ianalus)、虹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口孵非鲫(Tilapia sp.)、欧洲鳗(Anguilla anguilla)、匙吻鲟(Polyodoh spathula)、淡水白鲳(Colossoma brachypomum)、斑点叉尾𫚔(Morone saxatilis),以及一些食肉性鱼类(特别以小型鱼类为食)如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条纹石鮨(Morone saxatilis)和金眼石鮨(Morone chrysops)等等。从额尔齐斯河引入的河鲈(Perca fulviatilis)已导致新疆博斯腾湖中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的灭绝。除了这些从国外引进的物种外,我国南方本地产鱼类,如“四大家鱼”(青草鲢鳙)被引进到西北和西南部高海拔水域,这些物种以及随这些物种的引进而带入的小型杂鱼(鰕虎鱼、麦穗鱼等)所引起的灾难并不亚于国外的物种。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在云南杞麓湖和星云湖的养殖,导致杞麓湖和星云湖中当地鱼种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数量急剧减少,现在不得不依靠人工培育。例如克氏原螯虾(Procambius clarkii)中国40年代早期从日本引进克氏原螯虾开展人工养殖。与大多数水生物种不同,雌性克氏原螯虾自己孵化卵,因此不需要花钱进行人工孵化。一旦池塘投放了原种,克氏原螯虾即可实现自我维持,在收获后,不需要再投放原种。克氏原螯虾常常和其他的农作物,特别是水稻,一起混养。收获时逃逸的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到下个季节,又形成繁殖种群,以残留的农作物和其他食物为生。在南京、安徽滁县先有养殖,然后扩散到中国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并在野外形成了大量种群。

异地放生
在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和柬埔寨,人们因放生捕获的动物,特别是鸟类、鱼类、乌龟而做的善事会受到尊敬,但一项研究显示,在放生的鸟类中,有6%是外来的;多数鱼类、龟鳖类更是在国外捕获用来圈养的物种,而这些物种有可能具有入侵性[10]。很显然,具有文化含义的“做善事”并未考虑到对本土生态体系产生的有害影响。原因是,人们没有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也不了解外来入侵种带来的危害。
我国南方有食野生动物的恶习,另外野生动物作为宠物和中医药成分也被利用。非法野生动物贸易因此而十分猖獗,大量野生动物来自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也有一些野生动物从遥远的欧洲、非洲和美洲,走私到我国。我国政府对非法野生动物的贸易管理也在加强。但是如何处理没收的野生动物常常成为令人担忧和头疼的问题。因为走私的野生动物中有许多是外来物种,或者常常携带着外来的野生动物疾病。随意放生这些没收的外域野生动物,可能导致部分种死亡,另一些则有造成生物入侵的危险,对我国当地野生动物或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这些结果都违背了放生者的初衷。

植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的引入
我国许多城市都有动物园、植物园、鸟园。已经有许多外来植物从植物园逃逸归化,也有形成入侵的事例。动物园虽然还没有报道有入侵问题,但也有一些物种在野外自然繁殖,如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已经在北京形成了自然种群。特别是现在各地时兴建立野生动物园,大量物种被散放到自然区域中,如不加强管理措施,防止动物园、植物园、鸟园和野生动物园外来物种的逃逸(其中可能会携带外来的野生生物疾病),这些潜在的外来入侵种源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生态入侵。

·无意引种
很多外来入侵生物是随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通常是随人及其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或"搭便车"被引入到新的环境。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外来入侵生物借助这些途径越来越多地传入我国。除交通工具外,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信函邮寄等也会无意引入外来物种。
下面列出了无意引种的主要途径,但有的入侵生物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入,可能通过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在时间上并非只有一次传入,可能是两次或多次传入。多途径、多次数的传入加大了外来生物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

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
许多外来物种随着交通路线进入和蔓延,加上公路和铁路周围植被通常遭到破坏而退化,因此这些地方通常是外来物种最早或经常出现的地方。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的;新疆的褐家鼠和黄胸鼠也是通过铁路从内地传入的。

船只携带
在海洋中,经过亿万年所形成的数以万计的物种,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限制,如海洋间大陆的阻隔、温度的差别以及低盐的河口径流等,使许多种生物仅能生活在一个局部的海域,成为该海域的地方种或本地种。也有些生物,由于其成体或幼体游动或漂浮,海流和海潮的传送,以及某些动物(如海龟、鲸和海鸟等)的携带,使其分布范围扩大,成为广布种。但是有些种类的转移却与人类的船只携带有关。
携带的方式主要通过压舱水的异地排放。压舱水一般来自船舶的始发港或途径的沿岸水域。据估计世界上每年由船舶转移的压舱水有100亿吨之多。因此许多细菌和动植物也被吸入并转移到下一个挂靠的港口。我国沿岸海域有害赤潮生物有16种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主要是通过压舱水等途径在全世界各沿岸海域传播。外来赤潮生物种加剧了我国沿海赤潮现象的发生[3]。另一种通过船舶引入的方式是营固着生活的生物(如藤壶)等附着在船只上被带入新的领域。这些外来生物被引入后,有的种类根本破坏或改变了原来的生态面貌,例如食肉性的红螺(Rapana thomasiana)1947年自日本海迁移到黑海,十年后,几乎将黑海塔乌塔海滩的牡蛎完全消灭。
船上装载的生物繁殖体有时可能被丢弃,或在船沉没后逸出,随浪冲出海岸。东海和南海一些无人小岛上生长的匙叶伽兰菜(Kalanchoe spathulata)和芦荟等,便可能是早年海船上的弃物。

海洋垃圾
随着废弃的塑料物和其他人造垃圾漂浮的海洋生物正向南极洲和一些热带岛屿进犯,对当地的物种造成威胁。这些垃圾使向亚热带地区扩散的生物增加了1倍,在高纬度地区甚至增加了2倍多。与像椰子或木材之类的自然漂浮物相比,海洋生物更喜欢附在塑料容器等不易被降解的垃圾上漂浮,借助这些载体,它们几乎可以漂浮到世界的任何地方。

⑻ 薰衣草可以种在厦门吗

它是多年生小灌木,一般能利用10年左右,品种粗放,易栽培,喜阳光、耐热、耐旱、极耐寒、耐瘠薄、抗盐碱,栽培的场所需日照充足,通风良好。播种到开花(或采收)所需的时间:18~20周。薰衣草宜用大型容器栽培。但盆栽时为预防过湿可选用陶盆或较小的塑料盆,不宜使用大盆,除非已生长到相当的大小。
薰衣草无法忍受炎热和潮湿,若长期受涝根烂即死。室外栽种时注意不要让雨水直接淋在植株上。五月过后需移置阳光无法直射的场所,增加通风程度以降低环境温度,保持凉爽,才能安然的度过炎夏。注意阳光、水分、温度、耐心。
1.土壤:适宜于微碱性或中性的沙质土。须特别注意选择排水良好的介质,可以使用1/3的珍珠石、1/3的蛭石、1/3的泥炭苔混合后使用。如是露地栽培时要注意土壤的排水,可将土堆高成畦后再种植。
2.浇水:薰衣草不喜欢根部常有水滞留。在一次浇透水后,应待土壤干燥时再给水,以表面培养介质干燥,内部湿润为度,叶子轻微萎蔫为主。浇水要在早上,避开阳光,水不要溅在叶子及花上,否则易腐烂且滋生病虫害。持续潮湿的环境会使根部没有足够的空气呼吸而生长不良,甚至突然全株死亡,栽培薰衣草失败的原因常常就在这里。
3.光照:薰衣草是全日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及适湿的环境,能够给予全日照的环境较佳,半日照亦可生长,唯开花较稀少。夏季应至少遮去50%的阳光,并增加通风以降低环境温度,如此虽生长衰弱,但不至死亡。冬季薰衣草在平地即可生长良好,应在全日照下栽培。
4.温度:薰衣草为半耐热性,好凉爽,喜冬暖夏凉,生长适温:15~25℃,在5~30℃均可生长。限制温度:35℃以上,长期高于38~40℃顶部茎叶枯黄。北方冬季长期在0℃以下即开始休眠,休眠时成苗可耐-20~-25℃的低温。
5.施肥:施肥可将骨粉放在盆土内当做基肥(每三个月用一次),小苗可施用花宝二号(20-20-20),成株后再施用磷肥较高的肥料如花宝三号(20-30-20)。施淡肥。
6.修剪:薰衣草花朵的精油含量最丰富,利用时以花朵或花序为主,为方便收获,栽培初期的一些小花序不妨以大剪刀整个理平,新长出之花序高度一致,有利于一次收获。有些品种高度可达90公分,也用这个方法使植株低矮促使多分枝、开花,增加收获量。开完花后必须进行修剪,可将植株修剪为原来的2/3,株型会较结实,并有利于生长。修剪时要在冷凉季节如春、秋时分,一般在春天修剪,在秋天修剪会影响耐寒性。修剪时注意不要剪到木质化的部分,以免植株衰弱死亡。

⑼ 厦门天竺山有些什么植物说名字就好 大概要15种

天竺山是天然的动植物天堂和中药材宝库。园内有华山松、冷杉、 高山杜鹃、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植物200余种,有明显的高山草甸和垂直植物分带景观。有金钱豹、林麝、果子狸、豹猫、金雕等珍奇野生动物40余种,有灵芝、天麻、党参、何首乌、百步还原草、百合、朱苓、黄连等珍稀中草药500余种。

林区万木参天,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杂木林、杉木林、木荷林、马尾松林,错落有致地布满山峦。天竺山林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层次分明:乔木层树种以马尾松为主,还有杉木、相思树、木荷等;灌木层有桃金娘、杜鹃、柃木、冬青等;草木层则有芒萁、扇形叶铁线蕨、五节芒等。